皎洁的月光倾斜于粗糙的沙土路上,使其更显得苍白。“现在早就没人做这种事了。”我对母亲抱怨着,一边将沉重的木板从柜子深处搬出来,重重落在桌上。“是啊,早就没人做了。”母亲叹了一口气,如此回应道。

搓汤圆一直是我家传承了许多代的传统,方圆三十里早已没有人在做这种事了。超市卖的冷冻汤圆口味丰富又方便保存;自制的老式汤圆滚了一层糯米粉,稍有不慎便会黏在一起,或是沾得到处都是,过程又颇显繁杂。“没人做,这手艺就真成绝密了。”母亲总是这样打趣道。直到最近我才明白,那笑意背后的,是怎样一番辛酸与无奈。

时间的河不断向前奔涌着,冲刷承载着记忆与传统的河床,从而在前方铺出新的路来。随着那匆匆的水流过的,是岁月,是烟火的记忆,是带着人情的传统。在这茫茫的人海里,如搓汤圆这般的老传统也随着时间一点点消散了;直到湿润的泥土上再也看不出它们曾经存在过的痕迹,焰火般的传统手艺便永远被封藏,成了时间的密要。

想要传承这手艺自然是不容易的,在这箭一般快的社会中更是如此。快餐既便利又便宜,更使得人们无心注意这些老手艺了。搓汤圆看似如同玩面团般简单,却需要耐心和技巧,需要一颗被生活沉淀下来的心。糯米粉和水的比例必须合适,搓的时候力度要均匀。搓汤圆的手艺像是一个秘密,长时间的观察和耐心则是它唯一的密钥,在不知不觉间,一代又一代的先辈们揭开了它,而现在,月光再也洒不到窗前,也无人再能掀开这宝藏上染了灰的麻布了。

遥远的记忆早已模糊,依稀记得当电视还是正方体,灯还是被一段线牵着的时候;每每冬至将近,家家户户忙着淘米、磨粉、和面,再一粒粒地搓出光滑圆润的汤圆。那双手仿佛蕴藏了神奇的力量,能将人间的琐碎揉捏成一颗颗小小的圆球,把亲情与乡愁封装其中。小时候母亲也曾教过我如何搓汤圆,那时只觉得手里黏糊糊的面团很好玩,直到身处异国他乡后才恍然发觉,传统手艺的意义早已超过了制造东西的方法,它是承载着市井和烟火的,连接人心的纽带。

延伸阅读

【取火通讯员企划之蛇】李锦墨:蛇语
【取火通讯员企划之蛇】李锦墨:蛇语
【取火】李锦墨:夕阳与潮水
【取火】李锦墨:夕阳与潮水

母亲搓汤圆的面板像是一道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代,当这座桥梁无人行走时,它便逐渐隐匿在岁月的河流中,成为一段尘封的记忆。其实,不仅是搓汤圆,许多传统文化都面临着相同的命运。无论是剪纸、刺绣,还是吹糖人、唱戏腔,这些手艺承载了无数人对生活的热爱和智慧,却在现代化的浪潮中渐渐褪色,而桥梁,也被钢铁丛林深深掩埋在地图到不了的转角了。

有些东西,在时间的浪潮里,终将成为绝密吗?

“母亲,能再教我搓一次汤圆吗?”我如此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