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的林恩荣(IG@shalomlimernrong)不仅是一名本地艺术企业家,更是一位尽自己力所能及的力量,诠释坚韧与热忱的社会行动者。他在出世约三个月大时,便被诊断患有杜兴氏肌肉萎缩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简称DMD)。与疾病对抗的过程中,他还致力为身体障碍群体发声,希望推动社会给予这群体更多的理解与包容。

作为新加坡理工大学与海外大学项目(SIT‐OU Programme)的优秀校友,林恩荣通过这项目完成英国利物浦大学犯罪学与维安研究荣誉学士学位,也在近期荣获英国文化教育协会(British Council)英国杰出校友大奖(新加坡)(Study UK Alumni Awards)所颁发的“社会行动贡献奖”(Social Action Award)。

林恩荣受访时说,患有肌肉萎缩症不仅给他的日常生活带来挑战,也深刻影响他的成长经历。他说:“这种疾病让我时刻须要不断适应生活中的每一项困难,包括行动不便,对全职看护的依赖,以及得24小时依靠便携呼吸仪器。” 他认为,疾病虽带来重重挑战,却也锤炼了他的同情心、创新力与坚韧精神,使他更坚定地为那些缺乏发声机会的人发声。

拓展辅助犬服务

在推动视觉障碍人士辅助犬服务方面,林恩荣与非营利组织“K9辅助犬”组织( K9Assistance)展开密切合作,致力扩大新加坡残障人士及其家庭获得辅助犬协助的机会,为他们提供更多独立生活的支持。他说:“我希望通过与‘K9辅助犬’组织合作,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能获得辅助犬所带来的便利,从而改善生活质量。”

林恩荣在Muscular Dystrophy News Today网络平台上发表专栏,分享真实故事。(互联网截图)
林恩荣在Muscular Dystrophy News Today网络平台上发表专栏,分享真实故事。(互联网截图)

此外,林恩荣积极参与公共政策的倡导,利用公开演讲和“真人图书馆”(Human Library)等活动,持续提升公众对身体障碍群体处境的认知。林恩荣也在Muscular Dystrophy News Today网络平台上发表专栏,借真实故事改变社会对肌肉萎缩症患者的刻板印象。

延伸阅读

包容生活技能发展计划试行三年 助特需者独立生活
包容生活技能发展计划试行三年 助特需者独立生活
残障夺不走天生我才
残障夺不走天生我才

用艺术打破社会隔阂

作为一名跨界艺术企业家,林恩荣深知艺术的力量。他在2024年11月与女友叶丽欢创办艺术工作室“Rebirth Ensemble”,旨在为身体障碍艺术工作者提供更多表达方式。该工作室利用人工智能和3D打印等技术,将平面艺术转化为立体体验,打破传统限制,让更多人尤其是视障人士,能欣赏艺术并抒发情感。

林恩荣参与撰写儿童书“Callum’s Courage”,呼吁社会摒弃对身体障碍者的偏见。(谢智扬摄)
林恩荣参与撰写儿童书“Callum’s Courage”,呼吁社会摒弃对身体障碍者的偏见。(谢智扬摄)

林恩荣还通过在新加坡作家节发表的英文诗“Breaking the Fourth Wall”和参与撰写的儿童书“Callum’s Courage”,展示身体障碍者在日常生活中的坚韧与美好,呼吁社会摒弃偏见。他说:“很多时候,公众不懂得如何与有身体障碍的人沟通。常见迷思包括认为有肌肉萎缩症的人智力不如一般人。我希望通过不同方式阐述自己的经历,提高人们的认识。”

提到人们的普遍偏见,林恩荣有感而发:“‘残障人士’一词对我来说,带有负面意思。‘残’本身有贬义,如我有肌肉萎缩症,这属于身体上的障碍,但这不表示我就是残缺的人。我希望人们能抛开对残障的主观认识,以客观的角度来对待社会上的不同群体,打造真正的包容性社会。”

特别关注边缘化青年

林恩荣鼓励年轻人珍惜自身经历,保持真诚和勇敢。他不仅关注身体障碍者,还关心边缘化的青年。在紫色行动慈善机构推出的领导力发展计划(Leadership Development Programme)中的对话项目里,他与另一参与者以问答形式分享日常经历。该项目还邀请四至五名来自新加坡男童宿舍的青少年参与,通过提问进一步加深人们对身体障碍者生活的了解。

他指出:“我希望能多接触这些成长环境较复杂,如住在新加坡少男辅育所的青少年。他们在就业方面遇到的困难,以及常因刻板印象而受到歧视,与我作为身体障碍者所经历的情况相似。通过分享个人经历,我希望能引起他们的共鸣,并鼓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挑战。”

林恩荣的愿景是身体障碍者不再被视作须要帮助的群体,而是与每个公民平等,具有无限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他所言:“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我们须要共同努力,打造一个更有温度、更具包容性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