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我代表学校北京大学到中国哈尔滨参加冰上龙舟比赛,并首次踏足东北,来到了这座去年冬天爆火出圈的北国冰城。对于从小生长在赤道的我而言,冰点左右的温度已经算是我的极限,更何况是负二十多度的室外温度。然而,这段旅程最为珍贵的记忆,并非那刺骨的寒冷,而是返程火车上,我紧紧揣在怀里的那份温暖——那是东北人独有的热情与淳朴,如同冬日里的一缕阳光,穿透冰雪,直抵心间。
出发之前,我花了大概两周时间张罗装备,毕竟连北京的冬日都足以让我这个“南方小土豆”瑟瑟发抖。除了帽子、手套、靴子,我还特地买了贵一点且带有护膝的羊羔绒保暖衣。正是因为对这种极端气温完全没有任何概念,所以我还傻傻地多带了一件羽绒服,想着下车前套上两层羽绒服应该管用。实际上,叠穿羽绒服并没有什么用,除了格外臃肿不方便,进入室内后又成了累赘,热得汗流浃背。
体验东北洗浴文化
主办方安排我们下榻哈尔滨一家著名的温泉酒店。抵达后,工作人员就非常麻利地开始帮我们搬行李,还非常贴心地准备了各式冬装和装备。酒店内部设有五层的大型洗浴中心,休闲游乐设施一应俱全,充分体现了中国北方深厚的洗浴文化。浴流程通常包括洗、泡、蒸、搓、敲等多个环节,当中搓澡是通过去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死皮细胞,让皮肤更加光滑细腻。
搓澡大爷热情地招呼我,一边熟练地搓背,一边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东北的风土人情,言谈间流露出对国外的浓厚兴趣与向往。我也耐心地向他描绘新加坡的地理位置与独特风情,我们之间无形中搭建起了一座文化交流的桥梁。大爷兴奋地说,仿佛交到了一位异国朋友,最后还为我加赠了牛奶浴。
我对东北人的热情早有耳闻。哈尔滨爆火后,当地人免费接送游客的暖心举动在网上获得好评。部分商家考虑到南方游客吃不惯硬邦邦的冻梨,史无前例地切块摆盘,这可是对当地人而言闻所未闻。当我们一行人在吃饭或购物时,店家听到口音就知道我们是外地人,大多都会非常热情地给我们打折或给赠品,真是盛情难却。
在冰雪世界放飞自我
当然,哈尔滨最亮眼的名片就是至今已经办了26届的冰雪大世界。创立于1985年的哈尔滨冰雪节以简单的雪雕、冰灯和滑冰等活动开始,与加拿大魁北克冬季狂欢节、挪威奥斯陆滑雪节和日本札幌雪节,共同被誉为世界四大冰雪节。
对于从未见过皑皑白雪的我来说,冰雪大世界是场久违的梦幻之旅。各式冰雕或许看似大同小异,那些模拟的世界著名建筑也仅仅能捕捉到原型的些许神韵,但这丝毫不减它们的魅力。相反地,这些冰雕成了我们想象力的催化剂,引领着我们穿越时空,与童年的纯真美好再次相遇。打雪仗、滑滑梯、躺在雪地上仰望蓝天,这些简单快乐并非孩童专属,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对自由的向往。在繁忙的成人世界里,这样放飞自我、解放天性的机会显得尤为珍贵。
鲜为人知的是,冰雪大世界也曾经历过疫情期间的低谷期,2023年12月才一跃成为网红打卡点。当天景区涌入四万名游客,导致部分项目排队时间过长,引发“退票”争议。哈尔滨市文旅部门迅速做出回应,下场监督工作并承诺整改。这些及时且接地气的处理措施不仅化解了危机,也成功扭转了舆论,高效且亲民的处事迎来广大网民的赞赏。此后,广西的幼儿园游学团被称为“小砂糖橘殿下”,穿着厚重衣物的南方游客被亲切地叫做“南方小土豆”等网络热词走红,让哈尔滨旅游成为了热门话题,迅速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形成了强大的传播效应。
为了顺应这股旅游热潮,政府与民间组织携手推陈出新,希望让旅客宾至如归。这趟行程中所到之处,如中央大街、圣索菲亚大教堂、红专街早市,导游都会提醒我们微信小程序上打卡留念,并在离开哈尔滨前兑换精美纪念品。这一设计既富有互动性又充满乐趣,足以体现哈尔滨文旅部门的用心。
亮眼新IP
除了常见的围巾、帽子、水杯等文创产品外,更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全新IP(知识产权)及其衍生文创系列。新IP带来了全新的吉祥物与引人入胜的故事线,使得购买纪念品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有情感上的价值。这一创新也为产品设计注入了更多灵感与多样性,包括与盲盒、手办等新形式的结合,能够吸引更广泛的受众群体。比如,以哈尔滨著名景点和建筑为设计元素的冰箱贴,在融入了先进的AR技术后就不仅仅是个摆设了。游客通过手机扫描即可观看动画,大大增加了产品的互动性。
在吃喝玩乐之余,这次旅行也引发了我深刻的思考。疫情之后,消费意愿的低迷对旅游业造成了重创。然而,哈尔滨却幸运地在经济复苏之际脱颖而出,率先享受到了复苏的红利。哈尔滨的热度不减反增,绝非偶然。哈尔滨的确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如异国风情的建筑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更重要的是,哈尔滨的爆火离不开从上至下的共同努力:政府的高效治理,企业与民间的创新活力,以及市民的热情好客,让游客所到之处都能感受到温暖与热情,这才是最难能可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