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英国迷你剧集《混沌少年时》(Adolescence)照见青春暗角,也映射出“非自愿单身”(Incel)思想滋长的焦虑土壤——当代男性在孤立中沉沦,在迷茫中走向极端。
剧中,13岁少年杰米(Jamie Miller)受到同学凯蒂(Katie)的网络霸凌,被后者羞辱为“Incel”,承受着巨大的压力。最终,在愤怒的驱使下,杰米走向了极端化的道路,杀害了凯蒂。这段剧情不仅揭示了青少年在网络暴力和性别刻板印象下的挣扎,也体现出“非自愿单身”的极端思想如何在孤立和愤怒中滋生。
Incel(Involuntary Celibate),中文翻译为“非自愿单身”,是源自网络社群的用词,指因样貌、经济条件、社交能力等因素而“没人要”的单身人士,后来演变为网络上的极端思想。这个极端思想群体通常是男性,他们认为男性有权获得女伴,女性应该满足男性的需求,将自身的单身归咎于女性的“肤浅”和对高价值男性(他们称之为“Chad”)的偏爱,将自己无法获得亲密关系的原因归罪于女性,甚至发展为仇恨女性。2014年美国加州发生22岁的罗杰(Elliot Rodger)先在公寓刺死三名室友,然后出门枪杀了另外三人伤13人,最后饮弹自尽;2018年加拿大多伦多发生25岁的米纳西安(Alek Minassian)开着货车冲撞路人,造成10死15伤的严重暴力事件。这两起无差别杀人事件的凶犯有仇视女性言行,使大众注意到“非自愿单身”群体的极端成员可能会做出暴力行为。
本地青年怎么看“非自愿单身”思想的形成与影响?为探究答案,《青春+》采访了四名本地青年,请他们谈谈对这个次文化形成与影响的看法。
自认“好人”没有伴侣归咎“长得丑”
“对我而言,网上‘非自愿单身’的圈子几乎就像邪教一样,一直在宣传一些很负面的思想。”
目前在共和理工学院就读的林子斌(19岁)可谓土生土长的数码原住民,从七岁开始就混迹于互联网的各个角落,而其中就包括了‘非自愿单身’群体大量聚集的论坛 “4Chan”。在他看来,毋庸置疑,互联网是“非自愿单身”思想的温床。
林子斌说,在4Chan上,经常看到发表各种情绪化的言论,借此宣泄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不如意。而许多人也会在这里分享一些物化女性,且具有性暗示(或明示)的图片和内容。
根据他的观察,这些有“非自愿单身”心态的留言者一般由15至30岁的青年构成,几乎总是在自卑、愤怒与焦虑的情绪中挣扎。他们一方面羡慕周围的情侣,渴望进入到一段浪漫关系中;另一方面,他们却总是逃避自己的责任,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社会的不公和女性的物质崇拜。
他尖锐地指出:“当聊起自己为什么感情不顺的时候,一些人从不谈论他们自身的性格缺陷。他们总是说‘哦,是因为我丑,因为我没钱’。可我从来没听过有人说‘其实是因为我是个混蛋’。他们总是认为自己是‘好人’,只是因为他们长得丑,所以才没有机会。”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目前正在国民服役的巫绍阳(19岁)观察到,他身边有许多人因找不到伴侣而面临压力,但想法极端偏激的人实际上非常少见。
巫绍阳说,新加坡人在感情和事业方面的竞争压力都不小。当单身者看到周围的朋友都有了合适的伴侣,而自己却一直孤身一人,为此感到心里不平衡是人之常情。他以自己为例:“我目前正在国民服役,身边不少队友都有伴侣。 平常去KTV的时候,他们经常会一直在那边喊:‘我有女朋友’,故意去刺激那些单身的。”
巫绍阳认为,“非自愿单身”群体的形成往往与亚洲传统大男子主义密不可分。他表示,虽然在新加坡两性之间的地位已然接近平等,但是在少部分人的潜意识中,还是难以避免地持有“男人就应该比女人强”的传统观念。而当男性在感情生活中受挫时,这种潜意识里的传统观念有可能成为导火索,促使他们的思想激进化。
困在父权社会的他们与她们
来自德明政府中学高中部的姜如歌(高一,17岁)指出,在过去的社会里,哪怕一个男人家暴、厌女,甚至毫无吸引力,也不会被彻底排除在婚姻市场之外。当时的女人几乎没有选择权,在社会规训下,她们“必须结婚”“必须有伴”,若选择独身,则会被视为是对社会规则的背叛。
姜如歌说,父权社会的压迫从来不只针对女性,同时也困住了男性。“‘非自愿单身’的问题背后,反映了社会对‘力量’‘支配性’这些父权特质的崇拜——很多人觉得有性吸引力的就应该是强壮且有男子气概的‘Alpha Male’。”
在她看来,这种长期的社会规训会让部分男性深感自卑,“他们会觉得,只有具备男子气概的男人才会被喜欢,而自己则是被社会拒绝的,是不受女生欢迎的。这种感觉积压久了,很容易就把他们推向极端。”
姜如歌认为,“非自愿单身”思想未必会深入新加坡,“我觉得,新加坡整体还是相对平等的。”她进一步解释:“不管是在职场、学校,还是在其他社会环境里,男女都有不少机会接触彼此,不像一些更保守的地方那样容易催生极端群体。”
网络幸存者偏差激化性别矛盾
来自华侨中学高中部的孙帷然(高二,18岁)说,在这个注重外表,“看脸”的现代社会,许多男性的感情生活往往受挫。他们看到网络上各种精致的俊男靓女后,很容易就会陷入容貌焦虑,进而感到自卑。与此同时,现实生活中男性朋友之间“开玩笑”式的捉弄也并不少见,很可能在不经意间会伤到他们的自尊心,最终导致一小部分人走向极端。
不过,孙帷然在现实生活中几乎没有接触到“非自愿单身”群体,但发现这种极端的声音在网络上层出不穷。他认为,大多数正常人在互联网上实际上是沉默的,声音最大的永远是少数的极端者——这并不只包括“非自愿单身”群体,也包括极端女权主义者,而互联网放大了这一切,将所有人的戾气都释放了出来,使性别对立严重激化。他指出,在网上发言时,人们往往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不会考虑他人的感受。
孙帷然说:“很多时候,你在网上看到的内容都是‘幸存者偏差’的结果,是少数人的发言,只是算法把它推给你。大部分人对于这些极端的内容可能笑一笑就过去了,而留下评论的大都是比较过激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