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沌少年时》讲述一名15岁男生杰米因谋杀女同学而遭逮捕。剧中杰米被贴上“非自愿单身”(involuntary celibate,简称incel)的标签,最终走上了极端之路。
心理卫生学院高级顾问心理医生兼人口心理健康教育办事处医务总监李清副教授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非自愿单身”主要被诠释为男性无法与异性建立恋爱关系,并因此逐渐发展出对女性的敌意,甚至演化出厌女情绪和暴力倾向等。
不是所有厌女者都是“非自愿单身者”
李清说,“自我单身者”更像是自己给自己的定义,不过人们的自我认知也会被他人评价所影响。他们通常会在长期遭受拒绝后感到沮丧、自卑,渐渐变得孤僻、低自尊。这些会进一步让他们和社交场合剥离,更有甚者会加入网络上的“非自愿单身”社群寻找认同感,并同时深化“非自愿单身”和厌女思想,形成恶性循环,甚至可能恶化成精神疾病。
不过,李清强调,并非所有厌女男性都是“非自愿单身者”。“非自愿单身”本身是一部分人在长期挫败中产生的认知偏差(cognitive distortion),无需药物治疗,且能通过心理疏导与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ural therapy,简称CBT)改变。
如何看出受影响的早期迹象
李清说,虽然很难确认,但家长还是能通过一些迹象依稀判断孩子是否被“非自愿单身”思想影响。当孩子逐渐孤僻安静,不再参与兴趣或社交活动,并发表“没有人喜欢我”,或对自己外表、身材、种族、恋爱产生自嘲或怨恨的言论时,应敲响警钟。
此外,父母可通过孩子能够接受的婉转方式关注子女,例如:和子女聊天时倾听他们的想法,鼓励或与子女一同参与社交活动等。
“同理心胜过争论,好奇心胜过责备,给他们支持胜过羞辱他们,是父母与子女沟通的秘方。”李清说。
他也说,对“非自愿单身者”最重要的是给他们情感支持,让他们认识到这是消极的思维模式,并理解被拒绝不是因为个人的失败,而且健康的情感关系是基于互相尊重。这能渐渐提升他们的自尊和自我价值感,拥抱健康情感关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