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我回新加坡了,三年未曾回到这座小岛,出了机场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我的身体比我更记得这里。甚至在其他感官和意识还来不及反应之前,毛孔已经放大了,身体先识别这里。那种潮湿的热度裹挟着微微的海风,让我有些窒息,却又是难以言说的熟悉感。记忆原来不止存于脑海,也可以藏在皮肤之间。
身体比我更记得这件事情很神奇。在巴尔的摩将要入夏的某个晚上,我跟室友去散步。空气闷热,街灯下突然吹来一阵湿热的风,我们两个同时惊呼,对于我,那是老家福建雨后蒸腾的湿温度,而对于她那是海南夏天特有的风。同一阵风,把我们各自吹向不同的过去。刹那间,我仿佛回到童年,和母亲傍晚散步的情景。那是全方位的感官记忆:汗水的黏腻、泥土的气息、路灯昏黄的光晕,甚至空气中夹带的细微昆虫声。气候和空气居然可以成为一种乡愁,直接唤醒我身体深处的感官记忆。
后来我回想,我长期生活过的每个城市都有特定的温度、湿度和味道。
新加坡作为海岛热带国家,常年潮湿。它是修剪整齐的草坪却又覆盖着钢铁与混凝土的冷硬……嗯,就像雨后修剪整齐的草坪,是一种湿润的秩序,被打理过的自然。皮肤在这里总是被潮湿裹挟。
福建龙岩空气也是潮湿的,但是因为多山,又多了一层泥土翻涌后的气息。尘土停留在皮肤表层,加上湿度,像一层无形的膜。再叠加上祭祀焚香的厚重感,构成了一种乡土和香火的味道。
美国巴尔的摩的味道则完全不同。作为早期的港口城市,它带着铁锈味、柴油味和海水的腥气。雨后,红砖老屋渗出的潮意最先爬上皮肤,带来粗粝的凉意。街头常常弥漫着大麻和烟草的气息,烟味会黏在衣袖与发梢,加深了这座古老大城市的颓败气息。
现在我搬到了密歇根,这里靠近密歇根湖,空气常带着水汽与清新的湖风,尤其秋天的密歇根带着北方清冷的层次感,人烟稀少,空气中仿佛只剩下冷冽的清苦与寂静的味道。让我感受到了四季的分明。等冬天下了雪,这份透皮肤清冷会更加明显。
这样算来,我一直跨越不同气候,每个地方都在我的身体里留下了嗅觉与触感的痕迹。我甚至不会记得,直到我的身体再一次感受到那个温度和湿度,那些镌刻在我皮肤的记忆。
顺带一提,在巴尔的摩用了几年没问题的水彩盘,带回新加坡三个星期就发霉了,连水彩上的小生物都被新加坡的热带活力激活了诶。
(传自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