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妹给我发了十几条六十秒的语音,滔滔不绝地分享她今天的成就。她讲完笑着说:“嘿嘿,不要介意我的废话,我今天真的好开心。”
原来,人在幸福指数高的时候真的会说更多话。
我开始反思最近为什么分享欲变得这么低?
除了最近心情不太好之外,回想起来,表达对我来说一直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有时候,甚至觉得输出观点是件困难的事。或许是因为我的共情能力太强,总能设身处地理解对方的立场,所以当我强烈表达某个观点时,总会觉得自己带着某种侵略性。大部分时间,我更喜欢观察,描绘出我的看法。
但这就矛盾了。我的艺术创作源于极为个人的生活体验,赤裸而直接。作品从个人经验中生长出来,可为什么,在言语上表达自己,却成了一件艰难的事?也许是因为艺术有媒介作为缓冲,材料和物品本身就承载着背景和语境,能够为我分担一部分表达的重量。观众无法完全理解时,这反而成了一种保护。而文字却没有这样的防护机制,它对我而言是一种更赤裸的表达,我像是在读者耳边呢喃我的想法。我害怕被误解,但也害怕被完全理解。突然好佩服文字工作者,他们竟然愿意让我们以文字的方式窥见他们的大脑。
加上我的思维跳跃得厉害,写着写着就会忘记最初想要表达的东西。写一篇文章,开头或许是在讲风筝,结果过了一秒,我的思绪已经跳到了完全不同的领域。然后我需要花上好长时间去拆解、去追溯,到底是怎么从A跳到B的。可我在艺术创作时,我不常有这样的烦恼。就像下跳棋,我能直接跳到能走的最后一步,无须按部就班地一步步走,而观众则会沿着自己的经验,一步步尝试解读我的表达。这种留白,反而给予了我更大的表达空间和自由。
所以我喜欢写诗,喜欢画画,喜欢涂鸦、隐喻,喜欢雕塑,喜欢拍意识流影片,喜欢那些不必循序渐进、喜欢那些能够迅速落下句号,或是直接开启新篇章的表达方式。喜欢那些看似无逻辑,却在我脑海里有着缜密联系的表达方式。
又或者,这些都只是借口?我只是词藻太贫瘠,没有能力表达一个完整的观点,但表达一定要是线性的吗?能允许我跳跃、象征、隐喻、碎片化表达吗?
……是吗?
我又被困住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