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阳光慵懒地洒进咖啡馆,空气里漂浮着抹茶的香气。J坐在我对面,修长的手指轻托抹茶拿铁,余光时不时扫向明亮的窗边。“其实,我一直挺关注女生这些事的。”他一边说,一边又喝了一口抹茶拿铁。语气正经,神情温和,像是要把自己的体贴与善良端出来给人品鉴。
J说,他为前女友忍受经期痛苦感到自责,觉得女生真的很不容易。他还自豪地提到,身边女性朋友多,因为“懂女生,比大多数男生都多”。我点点头,对他笑了笑,但作为快毕业的心理学学生,内心里的雷达已经开始闪烁——这样的体贴,究竟源自真心,还是包装后的表演?
我决定换个更温和的问题,轻声问:“听起来你挺关注这些事的,那你一般会怎么表示关心呢?”
J愣住了,眼神在抹茶杯边绕了一圈,似乎没准备好给出具体答案。他笑着岔开话题,语气仍旧温柔:“其实我特别理解女生的辛苦,所以真的希望大家都能被善待。”他的“善意”像是一团轻盈的云,飘在空中,看不见也抓不着。我不动声色地观察着,心底生出一丝疑惑:他的关心,到底是真诚的共情,还是为了塑造一个“懂女生”的形象?
说起来,这让我想到最近网络热议的新物种——表演型男性,英文为“performative male”,又称“抹茶男”。他们有属于自己的专属配方:二手潮流服装、有线耳机、独立音乐、抹茶拿铁、女性主义书单、小众帆布袋上挂着拉布布潮流布饰。最让我觉得神奇的是,他们似乎特别热衷谈论女生经期痛苦、女性权利等话题,好像这样说,就能把温柔和善意写在脸上。
各国网友甚至还通过“表演型男性大赛”的恶搞视频,夸张演绎这种典型行为,用滑稽的方式表达对他们的讽刺和不满。参赛者穿着“抹茶男制服”,一边手舞足蹈地滔滔不绝“输出”女性关怀,一边把卫生巾扔向观众,口号是“女生不该经期疼!”那荒谬戏谑的场面,令人哭笑不得,又精准描摹了某些男性自以为“懂女孩”,实则更爱展示自我价值的渣男行为。
为什么“抹茶男”会被集体吐槽?其实很简单:他们把同理心变成精致的饰品,把关注女性的态度用来加分,好像只要姿态正确,就能自动获得好感。然而,仔细一扒,其实最关心的还是自己。糖分过高的温柔背后,便是虚浮的甜腻和难以落地的空洞。
当然,偶尔装一下、故意展现自己最好的一面,也是无伤大雅的。毕竟人本能会对异性,尤其是喜欢的人修饰自己。可令人反感的,恰恰是那种处心积虑、装到最后却做不到的失重感——言不由衷、行动缺位、不尊重别人的界限,甚至开始对女生进行隐形PUA。他们像渣男的升级版,甜得像全糖拿铁,把糖都倒进饮料里,只为遮掩让人翻白眼的苦涩。
但带着讽刺和吐槽的同时,我也会疑惑:如果有些人是真的呢?如果他们真心喜欢抹茶拿铁的味道,认真关心女性主义,愿意理解女性的痛苦呢?社交媒体只爱放大极端,将人的复杂压缩成标签,无数情感细节在流量洪流中被误读、被消解。于是,恶意和善意都变得模糊,真心与表演难以分辨,像我对J的疑惑——他到底是哪一类?
J继续聊着,嘴角始终挂着微笑。他每每下意识地挑选“正确”的措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善意,像是在为某种社会角色注脚。咖啡馆外的天色渐渐暗了下来。J喝完最后一口抹茶,起身道别,留下半杯寡淡的拿铁和空气中未散的抹茶香。我看着那只咖啡杯,脑海里浮现出各种标签:“抹茶男”“软男(softboi)”“中央空调”“木头”。网络喜欢用标签简化世界,把复杂异化成公式; 就像抹茶拿铁 + 独立音乐 + 女性主义 = 表演型男性。实际上,温柔有真假,关心有深浅,表演与真诚交织得如咖啡拉花,难以分辨。
有时候,人们扮甜,是为讨人喜欢;有时候,糖分太高,反倒甜得让人咽不下。J和其他“表演型男性”在真诚和虚伪之间踉跄;我们嘲笑他们,其实也在嘲笑整个时代的荒诞。甜得像拿铁,苦得像抹茶;更可怕的是,有时候,我们喜欢“抹茶拿铁”的甜味 ,可能大部分也只是他自己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