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卫生学院的研究发现,宗教信仰或有助促进正面精神健康。该学院研究部副主任Janhavi Vaingankar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临床心理学家吕慧娴博士告诉我们如何培养正面精神健康——无论是否拥有宗教信仰,我们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找到灵性,给精神健康加分。
与无宗教信仰者比较,有宗教信仰者的心理健康有何不同?
根据心理卫生学院最近发表的研究报告,后者的正面精神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更为理想。此外,不同宗教信仰似乎和正面心理健康某些组成部分显示出独特联系。例如与无宗教信仰者比较,道教徒和基督教徒分别有较强的总体应对能力以及情感支持;佛教徒和回教徒则在总体应对、情感支持和人际关系技巧这三方面有较理想的表现;印度教与人际关系技巧有较强的联系;与锡克教出现较强联系的则是情感支持和人际关系技巧这两方面。
心理卫生学院研究部副主任Janhavi Vaingankar指出,这项研究属于横断面调查(cross-sectional investigation),收集到的数据限于特定时点,因此不能由此判定宗教与正面精神健康是否有因果关系。“我们发现两者有所联系,但研究没有提供任何因果关系的证据。换言之,我们不能说是因为有了宗教信仰,所以才有更好的正面精神健康。另一个可能性是正面精神健康水平较高的人士,比较可能信奉宗教。”

无宗教信仰者三方面“得分”较低
宗教信仰毕竟是个人自由,也是非常私人的事;研究的意义不在于是否应该信仰宗教,而是透过分析宗教信仰与精神健康的关系,了解我们能够如何促进心理健康,无论是否持有宗教信仰。Janhavi认为,研究报告点出了一个重点:无宗教信仰者在正面精神健康的其中三个方面“得分”较低,即总体应对能力、情感支持和人际关系技巧;探讨这三个方面的改善方法,将对正面精神健康有所帮助。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无宗教信仰者在各年龄层居民当中所占的百分比都有所增加,去年占15岁及以上的居民人口的20%,其中38%的无信仰者是15至34岁的青年人。Janhavi认为,随着无宗教信仰者的人数增加,我们或许会看到正面精神健康的平均水平有所下降。不过,对正面精神健康有所影响的包括一些和宗教无关的因素,例如情感支持和整体情感,因此必须做进一步研究,才能了解这些因素会如何影响生活品质、健康以及个人功能水平等。
Janhavi说:“我们的研究发现,相较于持有任何一种宗教信仰的人士,无宗教信仰者一般在总体应对能力、情感支持、灵性和人际关系技巧等方面有较低的‘得分’,因此正面精神健康总分较低。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无宗教信仰者的精神健康或生活其他方面并不理想。调查结果显示,他们的情绪和个人成长及自主性都和持有宗教信仰者大同小异。”
她认为,重要的是对自己的精神健康要有更深入的意识,并找出不同方法,尽量加强正面精神健康的各个方面,如此一来,便能长期改善身心健康。
从生活中六方面着手
无论是否拥有宗教信仰,我们都能从日常生活着手,改善精神健康。心理卫生学院心理学部门首席临床心理学家吕慧娴博士建议从下列方面开始为正面精神健康加分。
·总体应对——换个角度,重新解读
同样一件事发生在不同人身上,反应会因人而异。换言之,发生不好的事情时,我们的反应往往不能归咎于事件本身,而是我们自己对于事件的解读。学习改变解读方式,从不一样的角度看待事情,或重新组织自己的认知,绝对有助改善情绪和健康。
·情感支持:勇于开口,坦然接受援助
情感支持的意思是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获得帮助,学习开口求助,并愿意接受其他人的帮助,就能加强自己得到的情感支持。
有些人或许只需要一个没有任何批判的分享空间,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即可,也不必其他人给予忠告。有些人可能需要的是具体的意见或指导,其他人则可能需要较实际的援助,例如有人送餐,或是陪伴他复诊。因此我们都应该学会如何讲明自己的需要。

·人际关系技巧:改善沟通
学会有效地沟通,并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要是意见不合,言语间应避免责怪对方。
·个人成长与自主性:主动求进步
找出自己应该进步的地方,并策划改善方案,再有意识地改进。不要害怕犯错,因为从错误中学习就能有所成长。
·整体情感:练习正念
正念(mindfulness)有助改善情绪,学习有意识地认识自己的想法、感受、体感及环境,并且坦然接受一切。
·灵性:根据信念调整生活
没有宗教信仰也可以加强生活中的灵性(spirituality)感受;灵性涉及的是个人价值观与信念,其中包括清楚生命的意义。想想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并且根据自己的价值观和信念调整生活方式。你可尝试用纸笔记录自己的经历和感受,也能参与不同活动,例如做义工,接近大自然,以及欣赏音乐和艺术。
研究员如何测量精神健康
心理卫生学院研究员透过英文问卷调查测量正面精神健康,研究对象是参与2016年“新加坡精神健康调查”的本地成人。团队把问卷调查邮寄给其中的4916人,请他们填妥后利用已付邮费的信封寄回给研究员。
团队一共收到2337人的问卷调查,其中有67人的问卷欠缺某些资料或有“模式化答案”(pattern answer),因此进阶到分析阶段的只有2270人的答案。
研究对象必须回答的问题包括:是否拥有宗教信仰?如有,又是哪一种宗教信仰?
测量正面精神健康的问卷则有47道问题,涵盖范围包括总体应对(general coping)、情感支持(emotional support)、灵性(spirituality)、人际关系技巧(interpersonal skills)、个人成长与自主性(personal growth and autonomy)以及整体情感(global affect)。例如“过去四周,你多常感觉平静?”“过去四周,你多常感觉快乐?”,可选择的答案包括“很少”和“常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