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喝了酒容易脸红吗?身边人可曾半打趣说:脸红就是血液循环良好,甚至叫你多喝几杯?

泛亚外科手术中心(PanAsia Surgery)的顾问医生张志强(主攻食道癌、胃癌及胃肠外科)说:“这是非常危险的误解,也是非常糟糕的笑话!这可能会让亚洲红脸症的患者‘误入歧途’,因为喝酒会大大增加他们患上食道癌的风险。”

亚洲红脸症(Asian flush)是酒精性潮红反应(alcohol flush reaction)的别称,即喝了酒精饮料后,脸、颈、肩,甚至全身出现潮红或红色斑块的状况。有些饮酒者也会因此感觉身体不适。

张志强医生指出,酒精性潮红反应与食道癌,特别是其中一种称为鳞癌(食管鳞状细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简称ESCC)的癌症有非常大的关联。换言之,即便饮酒量与其他人差不多,但喝了酒会脸红,患癌的风险更高。

饮酒量属于中等,但喝了酒会脸红的人,患上鳞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10倍;如果大量摄取酒精饮料,患癌风险是一般人的80倍!

延伸阅读

怎么吃得像帝王?早餐吃出元气饱满
怎么吃得像帝王?早餐吃出元气饱满
女性心房颤动难诊断 中风、死亡风险更高
女性心房颤动难诊断 中风、死亡风险更高
有亚洲红脸症,意即无法好好地分解代谢酒精,患上食道癌和其他酒精相关癌症如口、喉和上气道等部位的癌症的风险更高。(iStock图片)
有亚洲红脸症,意即无法好好地分解代谢酒精,患上食道癌和其他酒精相关癌症如口、喉和上气道等部位的癌症的风险更高。(iStock图片)

张志强医生猜测,“脸红=血液循环好”或许是人们多喝几杯后未经思考开的玩笑,目的或许是鼓励酒友畅所欲“饮”,但误信这句话的后果可能非同小可。

无法分解致癌物质乙醛

张志强医生解释,有亚洲红脸症,意即无法好好地分解代谢酒精,因此除了食道癌,他们患上酒精相关癌症,例如口、喉和上气道等部位的癌症风险更高。此外,患上大肠癌的风险是一般人的三倍。 

酒精(乙醇)进入人体后,会受到代谢分解而产生一种副产品:乙醛(Acetaldehyde)。会出现酒精性潮红反应,是因为体内的醛脱氢酶2(Aldehyde dehydrogenase 2,简称ALDH2)不足,无法迅速把乙醛转化为乙酸。乙醛累积起来,就会导致血管扩张,脸和身体其他部位就会变红。

张志强医生:如果有亚洲红脸症,应尽量滴酒不沾。(受访者提供)
张志强医生:如果有亚洲红脸症,应尽量滴酒不沾。(受访者提供)

乙醛对身体有多方面的影响。张志强医生说:“乙醛的毒性很高,会致癌,而且可导致基因发生永久性突变;导致多种DNA损伤。”

体内的醛脱氢酶2不足是基因变异所致,这种状况在东亚族群中尤其常见,例如日本人、韩国人、新加坡华人和中国人之中,约有35至40%出现“亚洲红脸症”。

张志强医生说,带有“亚洲红脸症”基因的族群可进一步分为两种基因型:同型合子(homozygous)和异型接合子(heterozygous)。前者的酒精分解能力非常低,即便只是喝了非常少的酒精饮料,也会出现严重的潮红反应,同时有其他症状如心跳过快、作呕和头痛。由于酒精反应如此剧烈,因此一般不会对酒精上瘾。

后者的醛脱氢酶2虽比一般人少,但酒精反应比前者轻微,所以还是可能会有喝酒的习惯。不过,他们即便只是喝了少量酒精饮料,唾液和体内的乙醛浓度还是很高,唾液中的乙醛水平甚至比血液高出九倍。一般来说,唾液中的乙醛水平越高,患癌风险也会有所提高。

张志强医生说,亚洲红脸症没有治疗对策,酒量再好也不会提高患者分解酒精的能力,“长期来说,后者喝的酒越多,酒量可能越好,他们也可能因此变成酗酒,泛红的情况可能变得轻微。不过,他们的唾液和血液中的乙醛水平还是会比没有亚洲红脸症的人高。”

滴酒不沾最理想

张志强医生指出,有亚洲红脸症的话应该特别注意饮酒量:每周不宜喝超过三个单位的酒精饮料。一罐啤酒(330毫升),半杯葡萄酒(100毫升)或30毫升烈酒,等于一个单位的酒精饮料。

喝了酒会脸红的话,每周不宜喝超过三个单位的酒精饮料。(iStock图片)
喝了酒会脸红的话,每周不宜喝超过三个单位的酒精饮料。(iStock图片)

张志强医生的建议比保健促进局的一般饮酒指示来得严格:根据保健促进局的建议,男性每天不应喝超过两个单位的酒精饮料,女性则不宜喝超过一个单位。

他引述一项日本的研究报告:体内的ALDH2不足,但饮酒量为中等或偏高的日本成年男性,如果改为少量饮酒(即每周不喝超过三个单位的酒精饮料),或可预防53%的鳞癌案例。

张志强医生认为最理想的选择是滴酒不沾。“亚洲红脸症是一种容易辨识的生物标记(biomarker),谁的体内缺乏ALDH2,一目了然。如果出现这个生物标志,又想降低自己患上食道、头颈、喉咙、上气道、胸和大肠的癌症,就要非常节制酒精的摄取量。特别是同时有吸烟习惯的话,更要非常小心,并尽可能改善生活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