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佩戴智能手表吗?手表收集的健康数据,你如何处理?  

如果你的习惯是什么都不做,那其实和大部分人一样。

使用智能手表或其他科技配备收集健康数据,有助我们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是被医疗保健业视为预防医疗的环节之一。根据飞利浦今年公布的“亚洲健康生活”(Healthy Living in Asia)调查,冠病暴发后有更多人使用个人保健科技“追踪”自己的健康(近三分之一的保健科技使用率提高了),如以智能手表测量步数、心率、睡眠等。但大部分人收集了这些数据后其实什么都没做,也没有根据数据改变生活。

这项调查的研究对象包括新加坡、韩国、泰国及印度尼西亚的4000名成人。本地的研究对象每个月都会追踪的数据包括心脏健康(40%)、营养(37%)、睡眠(34%)和口腔健康(26%)。

仅两成把数据告知医生

调查也发现,其中41%的国人很少或从来没有根据所收集的数据改变生活;42%说如果有医生或其他医疗人员的建议,他们会比较倾向于根据数据做出改变;只有23%的调查对象定期把这些数据告知医生。

延伸阅读

立下实际目标 找回拼健康的动力
立下实际目标 找回拼健康的动力
新手挑战路跑 怎么跑怎么练?
新手挑战路跑 怎么跑怎么练?
飞利浦个人护理总经理蒋晋锡:主动把自己收集的健康资料告诉医生,可能对诊断或治疗有帮助。(受访者提供)
飞利浦个人护理总经理蒋晋锡:主动把自己收集的健康资料告诉医生,可能对诊断或治疗有帮助。(受访者提供)

飞利浦(亚细安和新兴国家)个人护理总经理蒋晋锡(Chang Jinseok)指出,新加坡籍的调查对象中有93%说了解预防医疗的重要,但能把知识付诸行动的却不多。“有一半的受访对象说自己无法更好地照顾健康,主要原因是工作、家庭或其他必须处理的事情导致时间不够用。”

他认为个人医疗器材可以在促进预防医疗方面发挥一定功效,因为能让人们更清楚看到“尽早行动”会给健康带来的正面影响,“如此一来就会有更多动力,积极地掌控自己的生活方式。”

例如:确保每天的步数达到8000或1万,并且持之以恒,下次体检时可能就看得到效果,自己也会有坚持步行和运动的动力。

将保健配备融入日常生活

蒋晋锡本身使用的器材包括健身表、智能体重秤,以及搭配App(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动牙刷。他利用健身表收集的数据包括步数、活动距离以及消耗的热量。为了确保自己朝制定的健身目标前进,他每天用App查看数据,每周做一次评估。

他说:“自从我把这些个人保健配备融入日常生活后,我更了解自己的生活方式,在做出与保健养生有关的决定时,也更有自信。”

蒋晋锡建议,收集的健康资料可以主动提供给医生或医疗专业人员,因为有些数据可能对诊断或治疗有帮助。“多采取主动,有助人们更早发现一些健康问题。收集和了解健康资料是非常好的第一步,但要看到真正的效益,就必须采取更多行动。”

助医生评估睡眠素质

牙科诊所DP Dental的创办人兼临床主任余勇超医生是经常利用健康数据的医生之一。他曾接受睡眠医学的培训,经常在门诊时与患者讨论他们的睡眠,患者也愿意把他们利用智能手表和戒指等配备收集的睡眠数据转发给他。

余勇超医生:个人保健配备是理想的预防医疗工具,人们可根据数据调整生活习惯。(受访者提供)
余勇超医生:个人保健配备是理想的预防医疗工具,人们可根据数据调整生活习惯。(受访者提供)

“这些来自可穿戴设备的数据(wearable data)是非常重要的筛检工具,能帮助我们评估睡眠素质以及须要改进的地方,并确认哪些人必须由睡眠专家进一步检查。” 

在余医生看来,个人保健配备是理想的预防医疗工具,因为有了数据,人们就可以根据趋势调整生活习惯,主动“对付”可能出现的问题,而不是等到慢性疾病出现了才来治疗。“睡眠、运动、饮食和正确的呼吸技巧都是预防健康问题的关键因素。”

余勇超医生本身是通过智能戒指收集每天的睡眠数据、血氧百分比饱和度、心率和呼吸率,每晚入睡前戴上戒指,长期观察就能辨识睡眠趋势并做出调整,以便确保自己睡好睡饱。

国人最需要睡眠追踪器

可以收集数据的保健配备很多,余勇超医生认为国人最需要的是睡眠追踪器。他说:“所有国人都应该获取睡眠追踪器。”

余勇超医生指出,根据2021年进行的一项睡眠调查,我国是全球最疲累的国家之一,有超过一半的国人说自己睡眠素质欠佳;超过三分之一患有中度至严重的睡眠呼吸暂停症(sleep apnea),其中超过九成没有被诊治。

“大部分有睡眠呼吸困难的人都会有缺氧的状况,这可能导致心脏问题、高血压、糖尿病和肥胖症。问题的根源就是睡眠时的呼吸模式,个人保健配备可以在找出高风险族群这一方面扮演关键角色。”

睡眠和饮食、运动一样是健康生活的基础,睡眠追踪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睡眠品质。(iStock图片)
睡眠和饮食、运动一样是健康生活的基础,睡眠追踪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睡眠品质。(iStock图片)

要让器材发挥最大功效,他提醒用户每天佩戴,确保佩戴方法正确,定期充电和同步上载数据(sync)。此外应该分析的是长期的趋势,而不是着重于一两天或一两周的数据。

更重要的是,不要对数据“照单全收”。余勇超医生说:“这些器材虽然可以提供宝贵的见解,但并非完美无瑕地让我们看见个人状况的所有层面。我们得到的数据往往比较零散,要把不同数据串联起来并不容易,所以还是应该咨询专业医疗人员,他们可以帮助解读这些数据,并根据个人情况提供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