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排便几次最理想?

美国非营利研究机构系统生物学研究所(Institute for Systems Biology)7月16日发表的研究报告指出,每天排便一两次的族群,肠道中的一种纤维发酵细菌最为繁盛,这些细菌与健康密切相关。报告也说,饮食中富含纤维、更好地补充水分,以及经常锻炼的人,往往会发现自己处于排便的“黄金地带”(意指恰到好处的平衡状态)。

排便频率直接影响人体的代谢健康和器官功能,进而影响多种疾病风险。但研究员强调,最佳排便频率范围需要更多研究才能精确界定。

研究员首先根据排便频率把1400名健康成年人分为四组:便秘(每周排便一两次);正常/偏低(每周排便三至六次);正常/偏高(每天排便一至三次);腹泻。接着,研究员深入分析他们的临床和生物学数据,试图找出排便频率以及其他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基因、肠道菌群)的关联。

哪些因素影响排便频率

结果发现对排便频率有最大影响的包括性别、年龄,以及BMI。女性、年龄较轻,或是BMI较低,排便频率较低。

延伸阅读

益生菌和益生元一定要吃吗?
益生菌和益生元一定要吃吗?
香蕉“致”便秘?
香蕉“致”便秘?

排便频率较低,意即粪便在肠道中滞留的时间可能太长,食物中的纤维被菌群分解完了(一般会转化成有益的短链脂肪酸),肠道中的微生物就会跟着发酵蛋白质,进而产生对甲酚硫酸盐(p-Cresol-sulfate)和硫酸吲哚酚( indoxyl sulfate)等毒素。

研究员发现,这些毒素在便秘组的血液中含量较高,意即可能对肾脏造成额外负担。此外,腹泻组的血浆化学报告显示出炎症和肝损伤迹象,这与腹泻期间过量胆汁酸的流失有关,这些胆汁酸本应被肝脏回收。

研究员提醒,要促进肠道健康,预防便秘,就要多吃富含纤维的水果和蔬菜,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定期运动。

上述研究报告刊于医药期刊“Cell Reports Medic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