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我在《联合早报》副刊封面,写了“囤积症”的专题。有年长读者捎来电邮,无奈感慨自己30多岁、失业多年的孩子有囤积物品问题。他所附上的照片,我看得心惊胆跳。只见客厅、厨房等的囤积物,多到几乎快没走动的空间。这些看似无害的物品,像定时炸弹一样埋下了火灾的隐患,也让亲情关系变得紧张。
这名读者说,联络过负责的相关单位,却没有进展。他也试过无数次,想要走进孩子的心,也不得要领,他无法理解,为什么这个自己用尽全力呵护的孩子,渐渐变成一个他无法接近的火爆陌生人。
重建人与人间的连结
每一个囤积症患者的故事,也许都隐藏着难以言说的情感伤痛,所以囤积物仿佛成了他们的铠甲,将外面的世界、自己的家人隔绝在外。患者须要接受心理辅导,找出囤积癖的原因。这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处理的问题,需要很多的耐心与专业人员的协助。
当囤积症从个体的困境,演变为集体的隐忧,如一发不可收拾的火患也可能波及左邻右舍,我们就必须正视这一问题。因为这已不是患者的个人问题,也是社会需要共同面对的挑战。我们须要学会理解囤积癖背后的复杂心理,也需要专业的介入与引导。要清理的不仅是物品,而是他们心中的负担。要解决的不只是隐患,而是重建人与人之间的连结。
也许,专业的支持与温暖的沟通,才有机会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希望上述对孩子的囤积癖感到无助的读者,能获得援助,让阳光重新照进堆满尘埃与阴暗的空间,也让他的生活重回明亮的轨迹。
延伸阅读
扫走囤积症 还心房窗明几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