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会用盐巴清洗水果,以为能清除农药残留,但这个做法不值得鼓励。

台湾《健康零距离》节目指出,只有“水”才能将水果洗干净,添加盐巴、小苏打或醋,反而更容易让农药残留在果皮上。盐会造成逆渗透压,让蔬果表面的农药更容易进入蔬果內部;小苏打或醋可能会延长农药降解时间,增加误食农药的风险,並影响蔬果风味。

节目也提醒民众,无论是哪一种水果,即便不吃皮,食用前都要清洗干净。例如百香果、橘子、香蕉,享用前应把果皮洗干净,以免残留的农药透过手的接触被吃进肚子里。

365防癌教育协会一篇关于如何清洗蔬果的文章也提到,对于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来说,食品安全尤为重要。新鲜农产品也可能会受到污染,因此建议进食前要彻底清洗。

清洗30秒后再浸泡15分钟,最后再清洗,有助于去除相当一部分的农药残留。(iStock图片)
清洗30秒后再浸泡15分钟,最后再清洗,有助于去除相当一部分的农药残留。(iStock图片)


以清水洗菜最有效

网上有很多不同的洗菜方法,从使用醋到小苏打,再到洗菜剂。哪一种最有效?

根据农粮局的说法,用水清洗30秒后再浸泡15分钟,最后再清洗一遍,已足够去除相当一部分的农药残留。清洗时,轻轻摩擦菜叶表面,尤其要彻底清洗茎部。根茎蔬菜在清洗和浸泡之前,应将它们擦拭干净,去除表面污垢。

水果去皮可有效去除农药残留,但只要彻底洗净,果皮可安全食用。总的来说,用清水冲洗和浸泡新鲜农产品是有效且足够的。

正确清洗食材享用更安心

除了蔬果要清洗干净,人们也得掌握好食材处理方法,以防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一、生肉煮前不宜清洗

在烹调生肉前,用水龙头冲洗生肉的做法不但不能去除细菌,四处飞溅的水花还可能污染水槽、料理台、菜刀等,提高交叉感染(cross-contamination)风险。

生肉只要煮熟吃,烹调过程的高温足以杀死有害细菌,其实不必用水清洗。当然如果烹调温度不够高,肉的内部温度没有超过50摄氏度,可能无法杀死所有食源性致病细菌。

不洗不放心?其实生肉的红色汁水不是血水,而是肌红蛋白(myoglobin),是一种存在于肌肉组织,负责运输氧气的蛋白质,一旦接触到空气就会变成红色。有些厨师会用专属特制无纤维擦巾擦拭生肉,再以真空包装手法处理保鲜。

二、蛋类一般不必洗

除非蛋壳表面有污渍,否则蛋类一般不必清洗。

就算要洗,也必须在烹煮前洗。如果一买回家就洗,或是收进冰箱前就洗,可能导致食安问题。因为蛋壳具渗透性(porous),如果表面有水分,污染物可能因此渗透进去。

三、干菇类煮前须浸泡

干菇类须洗净泡水再烹煮,但新鲜菇类一旦吸收过多水分,味道会被“冲淡”。

清洗新鲜菇类的方法有两种:放在沥水篮中迅速用自来水冲洗,或用小刷子去除表面的松土。

相关内容: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