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访问全职照护者林同华,他一开始就说一向不喜欢分享私事;愿意接受访问和拍照,最大的原因是感激圣路加医院对他和妻子的照顾。所以医生问他是否愿意接受访问,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林先生的妻子患有额头颞叶性失智症,三年前因为跌倒伤了髋骨而做手术,之后在圣路加医院做复健。
林同华初次和圣路加医院的医生见面,对方第一句先问:“How are you?(你好吗?)”那一句问候问到他心里去。医生的关心至今他仍记得一清二楚。之后每次复诊,各医疗人员的态度也让他感到温暖,医者与患者和照护者之间的关系和信任,就这样一点一滴慢慢建立起来。
在忙碌日常中,不是每位医护人员有时间问病患一句:你还好吗?也不是每位医生,问诊时能放慢节奏好好看着你说话,有时间耐心聆听。相信大家都遇过木无表情,甚至态度欠佳的医生,但碍于医生的权威和身份,很多人习惯哑忍,甚至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看了医生更安心不是担心
当然,也有很多医生懂得尊重患者和家属。即便问诊时间有限,还是尽量仔细聆听,也会了解患者和家属的焦虑,为他们解惑,所以患者看过医生后感觉更安心,而不是更担心。医患之间有了良好的沟通和信任,患者往往更愿意遵从医嘱。患者会否准时服药和接受治疗,好好做复健,医生的bedside manner是关键因素之一。Bedside manner,指的就是“床畔礼仪”,即医生对病人关心体贴的态度,是临床技能(clinical skill)的重要元素之一。
床畔礼仪指的不只是一句“你好吗?”(语气很重要,不应该让患者感觉是例行公事)。简单说,是以人为本,也就是医者对患者和照护者的尊重。例如,说话时直视对方,不是从头到尾盯着电脑屏幕;问诊时用心聆听;对患者和照护者持有同理心;解释病情或治疗方式时深入简出,而不是念出一连串艰涩难懂的术语等。
有幸碰过一些床畔礼仪非常好的医生,他们资历深浅各异,有些在公共医疗机构任职,有些是私人医生。同样的,欠缺床畔礼仪的医生也是年龄、背景各异。我不清楚是什么因素造成床畔礼仪的优劣,也明白医生都面对时间压力,毕竟每个诊疗时段可能只有10到15分钟,在一个患者身上花更多时间,或许意味着排在后面的患者就必须等更久。
只是时间压力再大,应该还是可以花上几秒钟问候一句?好好看着患者说话?
当然,尊重是双方面的,无论是身为求诊者或家属,我们都应该好好尊重整个医疗团队——不只是医生,也包括护士、药剂师、柜台人员等。生病自然会难受,但这绝对不是无礼待人的理由。
无论对方是谁,基本尊重是文明社会应有之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