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的情境演练到公园、地铁或商场的实地救援,掌握急救(first aid)与心理急救(psychological first aid,简称PFA)并非少数人才能做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在关键时刻伸出援手。
几个月前,13岁的四德女中学生蔡婷婷在宿舍学习时,收到myResponder手机应用传来的突发心脏骤停个案警示。她立刻联络16岁的学姐格拉西亚(Gracias Prasetyo),两人赶到现场,发现一名年长者失去意识。格拉西亚立即为病人实施心肺复苏法(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简称CPR),蔡婷婷则赶紧下楼取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简称AED)。另两名志愿者随后也到场协助急救。
蔡婷婷和格拉西亚都是新加坡红十字会青年团成员。蔡婷婷仅在事发前七天才取得标准急救证书,没想就派上用场了。这证明课堂与训练确能在真实场景中发挥关键作用,甚至救人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