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卫良(Brian Chang,33岁)17年前第一次走进健身房。他当时喜欢打篮球,想成功灌篮,因此决定通过健身加强跳跃能力。虽然最终未能如愿,他却逐渐养成了做重训的习惯,并在家长的支持下,在房里打造了迷你健身房。
服兵役和念大学期间,他无法如常训练,投身职场后也是如此,重新开始认真健身是2023年的事。他同时看准健身市场的商机,先后创办了居家健身器材公司Carbyne Fitness,以及提供私人教练培训课程与认证的IFPA Singapore(国际健身专业协会(新加坡))。
去年,曾卫良辞去了基金管理公司的投资分析师工作,成为私人健身教练;目前除了经营生意,也在樟宜海滩俱乐部的健身房授课。为鼓励更多年长者健身,他推出Silver Strength(直译“银色力量”)企划:为义工提供培训,再安排义工到活跃乐龄中心给年长者上健身课。
这项企划获全国青年理事会资助,为期13周的健身课内容包括如何使用哑铃、弹力带以及重力球(medicine ball)等器材做运动。义工也会为乐龄人士策划游戏和小竞赛,鼓励大家寓健身于娱乐。有兴趣成为义工,可上网报名(getcertifiedpt.com/silver-strength)。
曾卫良认为,国人近年来的健身意识有所加强,大家已普遍认识到健身不只是为了身材好看,还能预防慢性疾病、改善生活素质,以及保有独立生活的能力。他强调:“无论你是18岁或是80岁,运动就是良药(movement is medicine),健壮的身体就是保障(fitness is insurance)。把运动变成生活方式,你会感谢自己,你爱的人也会因此感谢你。”
如何锻炼体能?除了健身还做哪些运动?
答:我每周健身六天,每天约45分钟,重点放在力量训练。主要分为“推”(针对胸、三头肌、脚)、“拉”(针对背、二头肌、腰)以及肩肌训练。每周有两天专注于“推”,“拉”和肩肌也各占两天。
这种安排比较少见,因为很多人不是把训练分为“推”“拉”和双腿,就是分为锻炼上半身和下半身。我特别花时间锻炼肩肌,是因为天生肩型较窄,我想增加肩膀的宽度。
我也会打篮球和羽毛球,每个月两次。接下来希望学打匹克球。这种运动适合不同体能水平,我期待和亲友一起打球。
有些健身爱好者认为“没有痛苦就没有收获”(no pain,no gain)。你如何看待这种心态?
答:这种心态越来越普遍,特别是年轻人和健身房新手。他们可能是受到网上一些较极端的健身观点所影响,所以觉得练到肌肉酸痛、筋疲力尽,就等于有所进步。这可能导致他们过度训练,甚至受伤。
其实,进展是来自持之以恒的稳定训练,而不是每次训练都把自己推向极限。所谓推向极限,即RPE(运动自觉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用于评估训练强度的指标)达10分,也就是自己所能付出的最大强度。
如果不给自己足够的时间康复,即便技巧无误也可能受伤,结果或许几个星期,甚至几个月都无法健身。
如何知道是否训练过度?
答:常见警讯包括持续的疲劳,睡眠素质变差,频频受伤,或是休息了一天仍旧心跳加速。
我的一名健身学员曾经因为过度训练而患上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olysis),结果必须住院。这是非常严重的病症:当肌肉细胞坏死后,一些蛋白质及肌球蛋白渗漏到血液中,肾脏为了清除这些物质而承受额外压力,可能导致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我们可能越老越强壮吗?如何做到?
答:大多数人都能达到这个目标。例如,我的大姨数十年来习惯了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62岁才开始做力量训练,但不到两年,她就能轻松地提取自己购买的食品和日常用品,数个小时的远足也难不倒她。
虽然肌力、行动力以及心肺适能(cardiovascular fitness)通常会随着年龄渐长而退化,但只要持续地适当锻炼,其实可达到逆转效果。关键是正确地训练,循序渐进,同时搭配良好的营养摄取,并让身体有足够的康复时间。训练方法因人而异,因为必须针对个人情况。
一言以蔽之,我们的目标可以是“明天的体能要比昨天更好”。
开始健身的年长者该注意什么?
答:别急,特别是开始的时候,慢慢来就行了。最重要是学习正确的技巧和姿势,把基础打好。我培训的健身教练通常会先着重于加强肌力。因为有了肌力才能锻炼其他体能环节,如平衡能力和行动力。
有些人在二三十岁健身,目标可能是让身材更好,或是力求运动表现优异。但随着年岁渐长,更为重要的目标应该是保健、预防受伤以及维持功能性。我们可以通过力量训练和增强肌肉来达到目标。
设定目标非常重要。有了健身目标与运动计划,肯定比零目标或零计划更理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