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小凤》和狮城

字体大小:

本地作家

作者提供图片

有四条眉毛和胡子的陆小凤,如此奇异的形象,在整个武侠小说世界里,更是唯一人物,其独特的灵犀一指,不求杀人,只为压制敌人,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反武力”思维创作,颇有“点到为止”的处世智慧意味;且因缘际会,成为金庸武侠世界的“接班”之作,更难得在新加坡侥幸留存部分原手稿迄今,可谓时代殊缘。

新派武侠小说名家古龙所著《绝代双骄》(1966年)、《楚留香》(1968年)、《小李飞刀》(1970年)、《陆小凤》(1972年),被誉为其四大名著。

其中最迟写的《陆小凤》,却是金庸武侠小说“接班”之作,且和新加坡有着一份特别因缘,部分原手稿,迄今依然留存本地。

当年得缘,在港台与金庸、倪匡、古龙、温瑞安诸师友交游,各人部分手稿信札,有幸珍藏迄今,包括这份古龙《陆小凤》手稿,本文首次细述其事,以念故人情谊,并志因缘。

古龙小说·新加坡华文报

上世纪中后期,港台新派武侠小说,风靡海外华人世界,以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为四大名家,唯有古龙一人的作品最为复杂,亲笔或代笔,改编或改名,即诸多冒名等现象都有,为研究者一大挑战。

因此,早期正式的报刊连载,就成重要依据。但资料收集不易,疏漏难免,如台湾评论家胡正群所称古龙《剑毒梅香》曾与卧龙生《绛雪玄霜》同时刊于《星洲日报》,就查无实据。

据记录,古龙生前在新加坡各华文报章先后连载的作品,计有:《民报》两部、《新明日报》六部、《南洋商报》10部、《联合晚报》一部;包括小说18部,散文一部,合计19部(按:以下各报名均用简称)。

特别是《陆小凤》系列七部作品,其中前六部就由《新明》连载,最后一部才在《南洋》刊登。

但据个人所见,近年许多有关古龙作品研究的论述,却缺乏《新明日报》的重要记录,甚为可惜。

当年先后在《南洋》与《新明》服务,略悉早年情形,更直接涉及后期事务,自当记述,以存记录。

古龙·倪匡·金庸

1960年古龙开始写武侠小说,但直到1965年的《绝代双骄》才写出自己风格,一举成名。

这部新作,最早是连载于香港的《武侠与历史》周刊(金庸创办,初为旬刊),当时主编为倪匡,次年(1966年)倪匡首次访台北,初见古龙,一见合缘,结成知交。

当时古龙手头正有尚未完成的新作《名剑风流》,倪匡就带回香港推荐给金庸《明报》连载。

恰逢金庸与新加坡梁润之合作准备在次年(1967年)创办《新明》,为协助新报纸打开市场,金庸除特别写独家新稿《笑傲江湖》,还连同刚收到的古龙独家新稿《名剑风流》,一起由《新明》优先连载。

金庸更特别安排漫画家王司马与云君,除每天为他在《明报》连载的武侠小说专门绘作插图之外,也须为古龙新作画插图,可见重视。

1967年3月18日《新明》的创刊号,就独家推出金庸、古龙这两部最新作品。

《新明》独家发表后,再隔一个月,1967年4月20日香港《明报》才开始连载《笑傲江湖》,古龙的《名剑风流》更延至夏季才推出。

只是古龙的《名剑风流》,在《新明》却只连载749期(自1967年3月18日至1969年7月11日),就因“续稿未到”中断,前后仅两年多(后来的出版本是由作家乔奇代笔完成)。

或因如此,随后《新明》就不再有古龙踪迹,直到1972年才再出现古龙新作《陆小凤》系列连载,此事依然和金庸有关,是他“封笔”时特别安排的“接班”之作。

《陆小凤》·《明报》·《新明》

金庸比古龙年长16岁,当年颇欣赏古龙的才华(按:后来则曾对我表示对古龙的一些轻率行事不以为然)。

1972年,当金庸《鹿鼎记》在《明报》的连载近尾声,想暂时歇笔一阵,找人补替他每日连载的版位,因倪匡建议(按:据90年代倪匡对我口述,时金庸在座),重视礼节的金庸亲自写信给古龙邀稿。

据称古龙读了金庸来信,知道是约稿“接班”,当场兴奋得瘫坐在沙发上“半天说不出话来”(据学者陈墨引述当时在场的古龙友人于东楼记述)。

1972年9月30日《新明》刊登的金庸最后一部小说《鹿鼎记》最后一期(与早一周刊登的《明报》内容一样),文末有一段小启称:

“金庸新作在构思中。明日起刊载古龙新作《陆小凤》,该书故事曲折,人物生动,情节发展在在出人意表,请读者诸君注意。”

次日,1972年10月1日《新明》就推出古龙新作《陆小凤》(《明报》则依例早一周刊登上述小启及推出古龙新作)。

因为是金庸亲自约稿,古龙特别用心,《陆小凤》最初连续 五部作品,他就一口气写了两年半(30个月),全程亲自执笔,全无断稿,部部佳作,被认为是《陆小凤》系列最成功的代表作。

随后的第六部及时隔五年后再写的第七部,就水准不一,且都出现断稿。

据个人辑录,《陆小凤》全系列,前六部由《新明》连载,第七部则转由《南洋》连载,日期依序如下:

1.《陆小凤》:1972年10月1日-1973年2月27日;

2.《凤凰东南飞》:1973年2月28日-1973年6月23日;

3.《决战前后》:1973年6月24日-1973年10月28日;

4.《银钩赌坊》:1973年10月29日-1974年4月1日;

5.《幽灵山庄》:1974年4月2日-1974年9月15日;

6.《隐形的人》:1974年9月16日-1975年1月24日(续稿未至);

7.《剑神一笑》:1981年7月4日-1981年8月7日(续稿未至)。

其中,《新明》连载的第六部及转刊《南洋》的第七部,先后都出现半途断稿的现象及影响。

第六部《隐形的人》,1974年在《新明》连载仅四个多月(128期)就“续稿未到”(同时在香港《明报》及《武侠与历史》的连载也断稿)。因古龙原稿中断,也影响了后来两部“完整”印行本的内容争议。

首先是1977年香港武林出版社的《隐形的人》印行本,有多出40余页内容是连载所无,传为“古龙佚文”。因该社创办人罗斌早年出版许多古龙及倪匡作品,彼此有联系,“佚文”传言或非空穴来风。

其次则是1978年台湾《民生报》连载的《凤舞九天》(即《隐形的人》),是当时古龙弟子薛兴国续完之作,并改新名,而且所改的新名后来还更为人所知。

第七部《剑神一笑》,当年因缘际会,我曾略涉其事。

这部作品,是1980年古龙投资创办宝龙电影公司时,为拍新片《剑神一笑》而赶写之作,并先把故事改编为剧本。

1981年4月我在台北初见古龙,当时这部电影刚杀青,意气风发的古龙也答应为《南洋》写新稿。

5月间影片上映,却反应欠佳。

6月间古龙女助理老幺(《南洋》特约记者)就寄来《剑神一笑》部分手稿给我,于7月初开始在《南洋》连载,但仅一个多月后又“续稿未到”,成了未竟之作。

不久,却见它改名《陆小凤与西门吹雪》(传为弟子丁情代笔续完),1981年7月4日至8月7日连载于台湾《时报周刊》(友人简志信主编)。1982年出版的单行本又改回《剑神一笑》(台北万盛出版社)。

这两部作品,因均仅前半部出自古龙亲笔,故往往被认为只能算是古龙半部作品,所以1974年及1981年先后在《新明》及《南洋》的连载文字,就成了考证“真本”的重要依据。

《陆小凤》初刊手稿

1983年3月16日《晚报》创刊,我以执行编辑负责副刊组等,同事漫画家林玉聪原为1967年《新明》创刊时的副刊编辑,处理金庸、古龙等各家新稿连载。

据他说,当年古龙的稿件均由金庸安排,配合王司马及云君手绘插图,每天半夜连同刚印好的首几份《明报》,直接在印刷厂由专业运输公司以牛皮纸信封送到机场,一早由特定航班运送新加坡,当天午后就送到报社直接排版,供当天的《新明》傍晚面市。

多年后,他还写了《古龙与“续稿未到”》(文刊《早报周刊》1994年9月4日),忆述此事,并说只有古龙一人有此现象。

2007年初,退休三年的林玉聪将他无意间发现当年保留的部分旧文稿,包括这批古龙1972年手稿原件,以多年同事情谊,全部转让给我。

这批“幸存”的古龙《陆小凤》部分手稿,每张600字,为24x25格的金龙牌稿纸,依手写编号,共分三份:

第一份:第1页-第37页,共37页,计2万2200字;

第二份:第319页-第335页,共17页,计1万零200字;

第三份:第398页-第416页,共19页,计1万1400字;

全部合计73页,共计4万3800字,均于1972-1974年间连载发表。

最有意思的是第一份首页,为整部《陆小凤》系列的开篇,题目手写“陆小凤”三字,署名“古龙”,说明此为这部名作最初原名(后来才出现《大游侠》或《陆小凤传奇》等别名)。

部分手稿右上角还写有“幽灵山庄”四字,为陆小凤系列第五部,1974年4月至9月连载于《新明》,说明原稿写于1974年初。

保存这几份手稿,至少有如下意义:

1.因古龙小说版本复杂,这份古龙手写《陆小凤》的初稿原件,出自古龙本人,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古龙小说最早的原手稿,已经绝迹,这批陆小凤手稿,为迄今所见的唯一留存原件,虽非全书,仍为保存最多数量的原稿。

3.这批古龙手稿,由古龙自台北寄香港最后到新加坡,来源过程明确,原存者为当年最后的经手人,又是无意间“侥幸”保留,因缘难得。

古龙见识过社会底层的人性,经常笔走偏锋,江湖人心,处处险恶甚流于至畸形,主角人物则有近理想化的性格,如萧十一郎的专情,李寻欢的性格魅力等,尤其是如陆小凤、楚留香、司空摘星、胡铁花等,行走江湖时更不时显露童真的一面。

带点烟火气的陆小凤,和近乎完美的楚留香,两人一样总是功成身退的性格,犹如一种风流潇洒,自由自在,从不眷恋的浪子性格;更如凡事过眼不住心的悟道之人。

其中有四条眉毛和胡子的陆小凤,如此奇异的形象,在整个武侠小说世界里,更是唯一人物,其独特的灵犀一指,不求杀人,只为压制敌人,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反武力”思维创作,颇有“点到为止”的处世智慧意味;且因缘际会,成为金庸武侠世界的“接班”之作,更难得在新加坡侥幸留存部分原手稿迄今,可谓时代殊缘。

凤是男性·武林大会

当年与古龙交往,还有两段逸事,应当一记。

1. 陆小凤之名

一般以为,陆小凤是个女性化的名字,以“凤”为大侠之名,只是古龙标新立异之举。

当年就曾问过古龙,身旁的倪匡一听哈哈大笑,说你难道不知道凤本是男的吗?

原来据先秦时代的《山海经》,凤、凰、鸾,都是五彩神鸟,而神性并不分雌雄。

到汉朝,才开始区分凤和凰两种五彩神鸟的性别,如汉《尚书传》就称凤凰“雄曰凤,雌曰皇(凰)”,所以才有汉朝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写的曲赋《凤求凰》典故;又如汉末三国,师出同门并同时为刘备军师的诸葛亮和庞统双雄,就各号“卧龙”和“凤雏”说明当时的凤,还与龙一样被视为雄性。

约在唐武则天及宋明以后,凤才女性化并和龙成对(细不赘)。

故陆小凤的本义确是一个男性名字,且历史文化深远,古龙以此为小说主角取名。或可说是古龙的别出心裁,却没写错。

2. 武林大会

上世纪50至90年代,在港台东南亚地区的华文报市场,名家武侠小说拥有广大读者支持。

1981年初,我以《南洋商报》副刊编辑赴港台,有幸和金庸等诸武侠大家来往。

后来想起1969年新加坡曾举办过首届东南亚国术邀请赛,当年民间戏称为擂台赛,虽非真正擂台,但真拳实腿,确是轰动一时。

由于武侠小说为当时的社会热潮,便想换个方式,以文论武,由报社邀请港台各大武侠小说名家,来新加坡举行一场别开生面的“武侠大会”,正式名称是“武侠小说名家研讨会”,以公开讲座和报纸新闻报道及独家专访,为报社造势。

征得总编辑莫理光和编务顾问钟文苓支持后,1981年底恰得韩国旅游局邀请访韩之便,回程顺道转赴港台,拜会金庸、倪匡、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五人,邀请他们来新参加大会。

记得当时是在台北三普饭店咖啡厅和古龙、卧龙生、诸葛青云见面;在香港则是在尖沙咀江浙老店天香楼,和金庸、倪匡晚宴时谈及。

当年台湾作家出国不易,大家都欣然答应。只有因故滞留香港的温瑞安未能应邀南来。

原订1982年中举办,不料在积极筹组时,却始终未能确定古龙行程,问倪匡兄才知道原来古龙因早年逃兵役,当年依法终身不能办护照离境,因他见当时《南洋》曾成功邀得刚出狱的柏杨南来,才想托人一试却无成果,只能失约(故古龙曾到过香港的传言亦纯属虚构)。

少了古龙,大家不免意兴阑珊,这场空前的名家“武侠大会”也就没办成,空留遗憾(如能和随后举办的国际华文文艺营,一文一武,可谓划时代佳话)。

而金庸因已预订1982年中来新参加这场“武林大会”,才临时改邀倪匡、董千里,台湾沈登恩、高信疆和他自己五对夫妇,一起到新加坡度假一周,作为《南洋》报社的客人。

错失这场空前盛会三年后,古龙去世,机缘一过,就是过了。

这场纸上盛会,既未办成,也就从未公开,记述这段“秘辛”,略表对当年诸友情谊的无限感念。

如今金庸、倪匡、古龙诸兄友均已悠然远去;温瑞安兄也多年未聚,回顾旧情,也就是往事只能回味了。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