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40至50年代,中国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东头村的年轻男子,为逃避捉壮丁或生活拮据而下南洋谋生。初来乍到的新客不少当苦力,有些则种植豆芽和制作豆干,再拿到巴刹售卖。渐渐地,从小坡到芽笼、如切、樟宜一带巴刹卖豆芽、豆干和面条的摊主,多是来自东头村的陈氏人士。
兼卖豆芽面条补充收入
传到第二、三代,多数子孙已不愿继续生意,陈育成(78岁)是少数仍守着豆干摊的后人。
陈育成出生于大巴窑安祥山,父亲陈友朋热心地方教育和公益活动。一家人后来搬到波东巴西,继续做豆干,豆渣则用来养猪。
上世纪40至50年代,中国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桥镇东头村的年轻男子,为逃避捉壮丁或生活拮据而下南洋谋生。初来乍到的新客不少当苦力,有些则种植豆芽和制作豆干,再拿到巴刹售卖。渐渐地,从小坡到芽笼、如切、樟宜一带巴刹卖豆芽、豆干和面条的摊主,多是来自东头村的陈氏人士。
传到第二、三代,多数子孙已不愿继续生意,陈育成(78岁)是少数仍守着豆干摊的后人。
陈育成出生于大巴窑安祥山,父亲陈友朋热心地方教育和公益活动。一家人后来搬到波东巴西,继续做豆干,豆渣则用来养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