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设厂打造自家品牌“日熊睡衣”(Sun Panda Pyjamas)的老夫妇林岭(84岁)与何秀叶(82岁),见证睡衣行业半世纪以来的兴衰。
日熊睡衣位于史密斯街(Smith Street)牛车水大厦一楼,门牌115号。
林岭受访时说,他祖父早逝,父亲11岁就随着母亲(林岭祖母)从中国南来讨生活。“我在这里出生,小时候住在杨厝港山芭,生活很艰苦,7岁就随父亲到橡胶园割胶。”
林岭每天凌晨三四点去割胶,一两个小时后将胶汁挑去工厂,才赶去学校上课。家中经济拮据,兄弟姐妹11人,排老五的他只念到小五。他说:“父亲认为只要念到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了。”
他过后到杂货店打工,每月赚取30元补贴家用,一两年后转行当油漆工人,26岁与何秀叶结婚,开始在牛车水摆摊卖睡衣。
到中国厦门设厂
牛车水大厦落成之前,夫妻俩在广合源街(宝塔街俗名)摆摊15年,“白天卖鱼卖菜的人收摊后,轮到我们下午4点出来摆摊,一直卖到晚上11点多。”
林岭说当年的广合源街有整百个摊位,印象中卖睡衣的只有三四摊。他选择卖睡衣,因为不过时,“当时每晚有二三十辆大巴载着马来西亚游客来购物,生意很好。”
生意火红使日熊睡衣小有名气,林岭于1960年代在新加坡设厂生产睡衣,但依然供不应求,得外包给多名家庭主妇在家缝制。
他在1985年关闭工厂,到中国厦门集美设厂。“经营了大概12年,由于得去上海与杭州买布,当时大陆交通不便利,厂长不做了,我就把厂收了。”
睡衣销量大跌
制衣厂关闭后,林岭开始从广州订货。日熊睡衣的每一块布料,都是林岭亲自挑选,由何秀叶设计款式,再交由广州的工厂缝制完成。何秀叶说:“我没受过多少教育,小时候只对裁缝感兴趣。我会根据新加坡人的口味来设计睡衣。”她重视睡觉时膝盖要保暖,所以睡裤的设计一定过膝。
早期一套睡衣卖一两元,虽只赚几毛钱,但销量大盈利丰。随着生活习惯的改变,如今人们对睡衣的需求大不如前。林岭说:“睡衣的布料比较舒服,但现代人喜欢穿短裤、T恤睡觉,起床就直接出门。”
据他观察,在中国和马来西亚,人们还是有穿睡衣的习惯,“现在我们做的主要是熟客生意。有顾客儿时跟着妈妈来,自己当了妈妈后也带孩子来。”
夫妇俩靠售卖与批发睡衣养大三名子女,儿子是老大,是陈笃生医院资深医生,两个女儿一个是警察部队教官,一个在政府机构任高职。
舍不得老顾客
日熊睡衣搬进牛车水大厦已经有42年,一起搬进来的其他店家,有的退休,有的作古,像林岭这样的第一代租户,仅剩不多。谈到退休问题,林岭说:“这里有朋友,可以打发时间。”他打趣补充:“我和太太与儿子同住,儿子担心我们退休后,他得找警察去找我们。”
林岭与太太每年会到中国两三趟,处理订购的睡衣。“在牛车水卖睡衣56年了,一天不来很辛苦。我们舍不得老顾客。”
阅读文章:
千帆过尽才发现,壮龄正美丽。关注壮龄go! 特制内容,加入壮龄go! 社群,一起过好人生下半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