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加坡与中国数十年来日益紧密的联系中,一段段跨越国界的姻缘在差异中搭建桥梁,悄然编织起两国文化的交融与民间情感的共鸣。

33岁的锦中式婚礼公司创办人郑鹊来自中国哈尔滨,她在英国求学时结识了新加坡人白承正(36岁,Mottainai食品科技公司创办人)。

郑鹊回忆,两人初识时,尽管都能说中文与英语,但语言交流却充满挑战。白承正与她交流时常常华语英语夹杂,比如会说“after this(之后)我们去哪里”,让郑鹊一头雾水。

即使用华语交流,有时也会闹出笑话。当白承正用“肮脏”形容不卫生时,郑鹊最初误以为他在指那里曾发生灵异事件。随着交往深入,郑鹊逐渐适应了白承正的表达方式,如今自己也能在新加坡式华语和北方话之间轻松切换。

虽然用华语交流,郑鹊(左)和白承正初识时,有时也会因表达方式不同闹出笑话。(叶振忠摄)
虽然用华语交流,郑鹊(左)和白承正初识时,有时也会因表达方式不同闹出笑话。(叶振忠摄)

延伸阅读

【视频】新中跨国婚姻:从彩礼到育儿的文化对话
【视频】新中跨国婚姻:从彩礼到育儿的文化对话
打卡文化深度慢游 35载穿梭狮城华夏的双向奔赴
打卡文化深度慢游 35载穿梭狮城华夏的双向奔赴

据社会及家庭发展部今年7月发布的2025年《家庭趋势报告》,去年新加坡的婚姻注册中有36.6%是跨国婚姻,这一比例在过去10年一直稳定在三分之一左右。大部分与新加坡公民结婚的外国人都来自亚洲。

在新加坡,像白承正和郑鹊这样的新中跨国夫妻并不少见,其中一方是新加坡人,另一方在中国出生和长大。由于成长背景不同,双方在相处过程中需要时间磨合,适应彼此的文化。

丽星娱乐的陈志伟(49岁)和来自上海的歌手袁瑾(50岁)同样是一对新中跨国夫妇。

他们受访时举例,两地的红包文化就有明显差异。中国一些地方的红包金额通常较大,尤其是在上海,给亲戚的红包讲究“有派头”。而在新加坡,红包金额较小,但派发对象更多,整个农历新年期间都要派发,总金额反而更高。

陈志伟(左)和妻子袁瑾也是新中跨国夫妇,他们在派红包的习俗中看到文化差异。(叶振忠摄)
陈志伟(左)和妻子袁瑾也是新中跨国夫妇,他们在派红包的习俗中看到文化差异。(叶振忠摄)

白承正和陈志伟两对夫妇在9月受《联合早报》邀请,在一档关于跨国婚姻的节目中,分享了他们的日常点滴以及对不同课题的看法。

在育儿方面,两对夫妻都注重让孩子同时接触新加坡和中国文化。郑鹊通过与孩子用华语交流和阅读中文故事书,潜移默化地传递中国文化。陈志伟则坦言,虽然自己是新加坡人,但对本地教育体系的了解不如妻子袁瑾。

两对跨国婚姻夫妻在节目中分享了对不同课题的看法。(叶振忠摄)
两对跨国婚姻夫妻在节目中分享了对不同课题的看法。(叶振忠摄)

在维持跨国婚姻的秘诀上,四人都强调沟通的重要性。郑鹊认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容易产生误解,坦诚交流是避免矛盾的关键。

白承正也建议,当面对彼此的家长与原生家庭时,尝试扮演对方的发言人,向各自的家人解释对方的行为逻辑,以增进理解。例如,在赤道长大的白承正不习惯穿室内拖鞋,但郑鹊一家在中国北方生活,习惯于此。初次拜访郑鹊家人时,白承正感到不适,郑鹊成了他的“代言人”,化解生活习惯差异带来的误解。

点击视频,看看这两对结婚多年的跨国婚姻夫妻对彼此的文化有多了解,他们怎么相互影响、相互同化?在面对身份认同的挣扎时,又如何应对?


今年是新加坡与中国建交35周年,《联合早报》带您回顾双方走过的历程、重要合作成果,共同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