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本地注册结婚的新人比前年减少7%,结婚总数回到接近疫情前水平。其中,25岁至34岁年龄段降幅尤为明显。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星期一(7月7日)发布的2025年《家庭趋势报告》数据显示,去年共有2万6328对新人注册结婚,比2023年的2万8310对减少了7%。
受冠病疫情影响,注册结婚的新人在2020年降至2万2651对,比2019年减少近11%。2021年之后,随着防疫措施松绑,结婚人数回弹,并在2022年达到2万9389对,创下自1961年开始统计和发布婚姻数据以来的新高。
随后两年,结婚人数又下降,回到接近疫情前水平。
去年,几乎所有年龄段的民事婚姻(civil marriage)数量比起前年都有所下降,其中25岁至34岁的男性和女性结婚人数大幅减少。数据显示,去年结婚的夫妇中,新郎在25岁至29岁的减少11.7%,30岁至34岁的则减少6.9%;新娘在25岁至29岁的减少10.8%,30岁至34岁的减少6.7%。
依回教法注册结婚的男女也减少了,主要因为30岁至34岁和45岁及以上的男性,以及30岁至34岁和40岁至44岁的女性,结婚人数都有所减少。
另据新加坡统计局的数据,本地男女去年整体结婚率相比10年前有所下降。每1000名15岁至49岁的未婚男性当中,2024年有42人结婚,比2014年的44.4人少。未婚女性的情况也相似,每1000名15岁至49岁的未婚女性当中,2024年有40.1人结婚,比10年前的40.8人少。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发言人答复询问时指出,2021年和2022年结婚人数较多,当时许多情侣因冠病疫情的限制推迟婚礼,随着疫情趋缓,他们在那两年间重启结婚安排,结婚人数因而较多,过后就回到之前的状态。
结婚不再是许多人优先考虑的人生目标
此外,结婚不再是许多人优先考虑的人生目标,发言人说:“在全球,社会规范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将其他人生目标摆在婚姻之前。”
新加坡政策研究所社会研究室主管与首席研究员马修博士受访时也说,2024年的数据与冠病疫情前相当,显示出疫情影响减弱,婚姻趋势可能更接近于长期的常态水平。
他认为,过去十年婚姻数量略有下降,这在发达国家普遍存在。年轻人推迟结婚以实现个人目标,如工作稳定、继续进修深造或旅行,反映了社会和经济因素对是否决定结婚的影响。“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观察到较少人结婚,部分是由于与早些年相比,出生人数较少,这可能导致注册结婚的人数减少。”
报告显示,过去十年中,约25%的新加坡公民婚姻是与外籍人士(非公民和非永久居民)的结合,婚配对象年龄普遍较大,学历也更高。数据显示,本地公民男性与外国女性结婚占去年这类婚姻的70.8%。
本地人迟婚的趋势持续,去年首次结婚男女的年龄中位数分别为31.1岁和29.6岁,10年前分别是30.2岁和28.2岁。
10年内解除婚约比率下降
去年,本地有7382对夫妇离婚或宣告婚姻无效,比起2023年的7118对多了3.7%。
尽管如此,本地男女去年的整体离婚率相比10年前有所降低。每1000名20岁及以上的已婚男性中,有6.3人解除婚约,比2014年的七人少;每1000名20岁及以上的已婚女性中,有5.7人结束婚姻,比10年前的6.5人少。
报告也指出,与2005年相比,2006年至2013年注册结婚的夫妇在结婚10年内解除婚约的累计比率(cumulative proportion)较低。数据显示,在结婚10年内解除婚约的累计比率从2005年的17.0%下降到2012年的15.3%,并在2013年进一步下降至14.4%。期间,依回教法注册婚姻比率下降最为显著。
这说明相比2005年注册结婚的夫妇,在后来这些年结婚的夫妇婚姻更加稳定。
报告也发现,在结婚未满10年就解除婚约的群体中,20岁至24岁结婚的男女,以及双方都曾结过婚的夫妻,离婚占比更高。
社会及家庭发展部长马善高星期一出席全国家庭节的答谢活动致辞时说,政府在支持家庭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须持续努力。“在家庭组建方面,婚姻决策虽属个人选择,但我们可以为决定成家的男女提供更多保障。多年来,我们不断完善结婚与生育配套,以提供更全面的支持。作为一个社区,我们也能通过分享自身经历与心得等方式,协助身边的年轻夫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