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亚细安历史上唯一一次外交部长会议公报难产,新加坡外交部前常任秘书比拉哈里认为,那是因为轮值主席未能充分考虑区域利益,这件事也曝露了亚细安在扩大过程中,新晋成员国“社会化”或“合群训练”不足,不够了解亚细安的组织规范。他提醒,亚细安不应在东帝汶加入后重蹈覆辙。
比拉哈里(Bilahari Kausikan)星期二(10月3日)在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第38届亚细安圆桌会议最后一场讨论会上,就“亚细安是否该宰了以共识定决策这头圣牛”的题目发表看法时说,以共识为决策前提,既能向大国保证小国不会结合起来针对大国,也向小国保证大国不能把自己的意愿单方面强加在小国上。
不过,在一些极为特殊的情况下,亚细安国家或许得考虑搁置这头“圣牛”。这样的特殊情况包括,轮值主席无意考虑区域整体的利益。
柬只考虑自身国家利益 首次出现联合公报难产窘境
11年前,柬埔寨担任亚细安轮值主席时,便出现过这一幕。当年的外长会议上,柬埔寨反对在联合公报里提到个别成员国同中国在南中国海的双边纠纷。亚细安外长会议因此而首次出现联合公报难产的窘境。
当年就在会议现场的比拉哈里星期二忆述,主持会议的柬埔寨外长贺南洪打从会议开始便表明不会接受公报中任何提到南中国海的字眼,甚至已做好联合公报难产的准备。
比拉哈里说,亚细安各国固然可以有自己的战略考量,亚细安正是因为国情各异而须遵循共识定决策的原则,但当时的情况是,柬埔寨对自身国家利益的定义没有考虑到区域利益。
“如果我们再次面对特殊情况,成员国或主席国完全无视区域利益……我们可以认真考虑搁置决策上的共识。”
当年的经历也曝露,亚细安1990年代中后期接纳越南、老挝、缅甸和柬埔寨四个成员国时,没有充分地对新成员进行“社会化”或“合群训练”(socialisation),也就是灌输不成文的规范和工作程序。
亚细安国家去年底原则上同意接纳东帝汶为第11个成员国。比拉哈里指出,从经济、教育、婴儿死亡率和政治过渡等方面看,东帝汶还远远算不上是具有存续力的政体。
“如果要从原则上同意接纳走向实际接纳,东帝汶就必须‘社会化’。我们别重蹈覆辙。”

亚细安秘书长高金洪为亚细安圆桌会议发表主旨演讲时说,亚细安寻求建立联系而非孤立、合作而非对抗、包容而非排他、合作而非遏制。
高金洪说,地缘政治关系日益紧张,亚细安更能发挥诚实中介的作用,提供对话平台。亚细安通过维持区域和平,以及提供投资机遇,所发挥的影响力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