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会关闭社媒账户,照片被盗用不是我的错,我没有必要因此躲躲藏藏。”
马来西亚柔佛州新山宽柔中学古来分校近日爆出男学生利用人工智能,把女校友和女同学发在社交媒体上的照片伪造成不雅照的丑闻。受害者之一的蔡恩雅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表明,不会因此而关闭社媒账户。
蔡恩雅的母亲则对社媒有不同的观点。丑闻爆发后,她虽然支持女儿报警,但也提醒她:“你把照片放到社交媒体上,就会遇到这种事。”
马国青少年显然不满个人资料容易在社媒外泄和遭人利用,但又不愿因此关闭社媒账户,或限制可浏览账户的受众。
数码素养不足 易成网络剥削对象
专家指出,青少年对表达空间和自身权利的坚持,虽体现出他们的权利意识增强,但也反映出他们在识别平台风险、理解数码足迹(digital footprints)影响与应对网络暴力方面的数码素养(digital literacy)不足。
新加坡国立大学传播与新媒体系主任彭丽珊受访时说:“青少年对自身权利有了更强的意识;但另一方面,这也说明他们对社交媒体可能带来的网络风险仍缺乏足够认知。社会尤其须加强他们对数码足迹的认识与了解,以及提升他们辨识信息、图片与视频在网络上被操控或滥用的能力。”
马国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2022年的一项研究结果指出,马国网民的数码素养整体处于中等水平,近六成社媒用户并未意识到自己创作的内容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尤其在年轻人群体当中,存在一种“过度努力”的现象——他们为争取关注而发布越界内容,被利用和受害的风险因此增加。
根据网络数据库DataReportal的数据,截至今年1月,马国有2510万社媒用户,其中约200万人是18岁以下青少年。
加拿大一组公共卫生专家去年2月发表在科学期刊《智能学习环境》上的研究论文指出,青少年普遍缺乏批判思维能力与媒体素养,容易冲动分享信息,也缺乏保护隐私的意识。“青少年往往不知道谁可以访问他们发布的内容,以及他们的数码足迹是永久存在的。这种疏忽不仅会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还会导致他们的个人信息被滥用。”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媒体与信息素养研究专家沙巴利亚(Sabariah Mohamed Salleh)去年9月在《星报》的一篇报道中指出,人们普遍以为数码素养就是懂得如何使用数码器材和应用,但除此之外,数码素养也包括懂得评估网上信息和上网时有能力保护好自己。
她说:“当你跟教师谈到数码素养时,很多人会说是制作演示幻灯片的能力,或者使用文字处理应用的能力等,很少有人会谈到批判思维能力。”
马来西亚一篇刊登于2024年9月《国际媒体与信息素养期刊》的论文指出,掌握新媒体工具的操作技能并理解媒体内容,是发展批判思维和参与能力的重要基础。唯有夯实这一能力,才能提升年轻人的媒体素养,有效抵御信息污染,促进健康的公共舆论空间。
许多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数码足迹,例如发布的图片、留言、浏览历史与位置数据等,会长期留存在网络世界里。一旦泄漏或被滥用,可能带来长久的隐私与安全风险。
马来西亚多媒体大学语文专家马斯旺希兹利(Maswanhizzly Masri)提醒,社媒用户应具备责任意识。他建议用户发布内容前不妨自问:若发布这个内容,会发生什么?若用这种语言或表达方式,会产生什么后果?若用户能确认行为是合适的,就能尽可能避免损害或负面影响。
多方共同维持安全网络社媒空间
专家认为,要维持一个对青少年安全的网络和社媒空间,政府、教育机构和国会应各司其职。
马国通讯部副部长兼古来区国会议员张念群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数码环境持续发展,社会很难为下一代营造绝对安全的网上空间,但在制度设计、教育推广与平台治理等方面,仍须建构更具同理心、反应快、机制成熟的支援体系。
她说,通讯及多媒体委员会4月10日在霹雳州启动全国“安全上网运动”,首次将教育对象扩展到未满13岁的学生,内容涵盖网络霸凌、性剥削与仇恨言论等课题,并强调家长在守护孩子网络安全方面的关键角色。
马国华校董事联合会总会(简称董总)回应询问时说,已组织系列讲座,邀请海内外专家探讨校园性别暴力的通报机制与网络防治策略,并制定应对性骚扰的处理指南。作为马国华校的最高管理机构,董总也计划8月开办教师培训课程,强化性别教育与师德建设。
在法治层面,当局也加紧修法应对数码性犯罪。通讯部去年修订《1998年通讯与多媒体法案》,显著加重相关刑罚,散播色情内容者最高可被判罚款50万令吉(约15万新元)、监禁两年或两者兼施;若涉及未成年内容,刑期可延至五年;一旦通过网络兜售,最高罚款达100万令吉,也可监禁五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