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既高度依赖旅游业,又饱受过度旅游困扰,印度尼西亚度假胜地峇厘岛寄望新开辟的两个经济特区,能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
峇厘岛和许多著名旅游景点一样,正面对过度旅游所造成的严峻挑战。廉价机票、签证门槛低,以及库塔(Kuta)、乌布(Ubud)、珀尼达岛(Nusa Penida)等热门景区在社交媒体上蹿红,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游客前去观光打卡。
峇厘岛去年共接待1645万人次游客,其中外国游客占633万人次,占比近四成。今年1月至5月,当地迎来264万人次外国游客,与去年同期相比激增13.65%。
当地政府定下目标,今年要吸引650万人次外国游客和1050万人次国内游客。
过度旅游导致当地的交通、水供和废物管理等基础设施不胜负荷。新加坡尤索夫伊萨东南亚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马德(Made Supriatma)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指出,过度旅游还凸显了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
“旅游收入不足以修复环境破坏和提升基础设施所需,当地人的就业大多属于低薪,高薪就业机会落入数码游民手里,但他们给当地劳动队伍转移的知识并不多,导致经济不平等日渐加剧。”
峇厘岛瓦马德瓦大学(Warmadewa University)校长班迪(Suranaya Pandit)今年6月25日发表评论指出,过度旅游还会给峇厘岛带来环境破坏、岛民被迫迁移及文化遭侵蚀等挑战。
班迪说,峇厘岛一半以上的经济依赖旅游业,若要同时应对过度旅游并保存峇厘岛的经济发展和文化,采用可持续发展旅游模式将成为关键。
辟二经济特区 促旅游业转型
印尼政府把提振峇厘岛经济的希望,寄托在当局正在开发的两个经济特区——龟乐岛(Kura Kura)和沙努尔(Sanur)上。
位于峇厘岛东南部的龟乐岛经济特区侧重可持续发展旅游。印尼政府2023年4月在这里划设经济特区,将这里打造为优质旅游目的地及创意和医疗产业枢纽。这个绿色经济特区里也融入多项可持续发展措施,如收集雨水、利用太阳能,以及修复红树林和沿岸生态系统。
经济特区占地498公顷,距离峇厘岛机场仅约20分钟车程。《联合早报》记者早前应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可持续基础设施建设助力‘一带一路’,加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平台之邀,赴龟乐岛采访。
龟乐岛经济特区大部分工程处于施工或未开发状态,较具地标性的建筑是2022年底投入运作的印尼有一德(United In Diversity)公益基金会峇厘岛学习园区和清华大学东南亚中心,双方就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展开合作。
明年,由日本企业投资的大型豪华商场Grand Outlet Bali将全面投入营业。
新加坡企业和人员也参与经济特区的建设。发展商峇厘海龟岛发展公司(PT Bali Turtle Island Development)的总裁是曾担任SMRT集团总裁的新加坡前三军总长梁建鸿。英华学校也在区内办校,今年下半年开课。
据《商业时报》早前报道,多元业务集团曹宝记(Tsao Pao Chee)有意在龟乐岛发展高档度假村和综合保健中心,满足高端消费游客的需求。
印尼政府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外资,投资至少1000亿印尼盾(约780万新元)的企业,可减免10年所得税,超过20万亿印尼盾,税务减免期可长达20年。
沙努尔经济特区坐落在峇厘岛东部,是印尼首个聚焦医疗旅游的经济特区。印尼政府计划在占地约41公顷的特区里建设医院、住宿、会展中心,以及融入当地文化的康复设施。
印尼总统普拉博沃今年6月25日为沙努尔经济特区主持推介礼时说,要把沙努尔打造成国际医疗旅游目的地。这不但能减少印尼人到海外医疗旅游的资金外流,到了2045年还能为印尼带来相当于19.6万亿印尼盾的外汇收入。
经济特区将成为推动印尼实现可持续和包容增长的引擎。当局希望接下来五年里,经济特区能为印尼经济增长作出6%到8%的贡献。
观察家:经济特区难以化解深层结构问题
观察家对于经济特区能否取得预期成果持保留态度。马德说:“纸面上,龟乐岛和沙努尔经济特区非常有抱负也很有潜能;实际上,它们不太可能化解峇厘岛旅游业面对的深层结构问题。当地急需全面、综合性的政策方案,而不只是单独的大型项目。”
环境破坏和基础设施缺乏都只是表面问题,背后存在更根本的结构性贪腐和监管不力等难题。马德指出,若不正视这些问题,单凭经济特区无法有效扭转过度旅游带来的破坏。
他也说,虽然经济多元化对实现峇厘岛长远的发展韧性是必要举措,但同样重要的是确保当地人也能平等分享经济实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