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尼拉法新电)在人口稠密的菲律宾首都马尼拉,贫困问题根深蒂固,数百万人无家可归,迫使一些人“和死人争地”,在墓地寻找栖身之所,令不少公共墓园成了贫民窟。
36岁的莱莉亚一家四口居住的简陋棚屋,就搭建在马尼拉北部一个公墓内的两座坟墓之上。这个占地54公顷的公墓是至少100万菲律宾人的长眠之地,也是约6000名和莱莉亚一样的贫民的居住地。
莱莉亚靠卖糖果、饮料和饼干给扫墓者,每月赚取约3000比索(约66.20新元)。她和伴侣也负责打理30座坟墓;每年11月1日至2日的诸圣节和万灵节期间,她会向前来扫墓的墓主家属收取每座坟1700比索的费用,但这笔收入仅够糊口,根本不足以让他们搬离墓园。
莱莉亚2008年与家里人发生纠纷后,从马尼拉郊区的住家搬到墓园。她说:“如今基本生活用品价格高昂,改善生活条件非常困难。”
菲律宾一名前国会议员今年较早时估计,马尼拉大都会有约300万人缺乏适当住房。联合国2023年的一份报告则预计,2024年菲律宾可能有多达2200万人面临住房困境。
为像莱莉亚这样的墓园居民提供援助的Kapatiran-Kaunlaran基金会负责人埃利弗告诉法新社,墓园居民数量的增长趋势令人担忧。
他说,过去只有墓园看护人及他们的家属住在墓园内,但如今他们的子女成家后,也继续留在墓园生活。
大多数住在墓园的人称,他们是获得墓主家属许可,才占用墓地搭建棚屋,条件是他们须充当守墓人,看顾和保持墓地清洁。
这些墓园居民利用现有的电线获得电力,并从附近的井取水,每加仑支付三比索。
但这样的生活绝非长久之计。马尼拉北部公墓负责人丹尼尔说:“这是墓园,是为逝者而设的地方,不是为生者准备的,人们不应住在这里。”
他透露,马尼拉市政府正尝试为这些墓园居民另觅永久住所,但他并未提供相关细节。
莱莉亚直言,如果有选择,谁都不想住在墓园里。她11岁的儿子因为这样的特殊情况而在学校遭受欺凌,6岁的女儿则总是在简陋住所的墙壁上画着各种房屋图案。
莱莉亚说:“每个人都梦想在墓园外拥有房子,但这很难,非常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