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指导原则结合了过去10年出现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专家建议,鼓励各年龄层的民众进行不同种类的体力活动,以改变人们久坐不动的生活型态。
成年人每周除了做150至300分钟中强度有氧运动外,也应该至少有两天锻炼肌肉、骨骼和关节。65岁以上年长者每周也应该有三天进行训练肌力和平衡感的运动,这有助于减少跌倒和骨骼问题。
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和保健促进局昨天(6月12日)推出最新的新加坡全民体育活动指导原则(Singapore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简称SPAG),为四个年龄层的民众提供运动时长、强度、频率和种类建议。
四个年龄层分别是六岁及以下的幼儿、七岁至17岁的学龄孩童和青年、18岁至64岁的成年人,以及65岁及以上的年长者。另外,新指导原则也增添了专门给孕妇和产后妇女,以及体障人士的运动建议。
体育活动指导原则在2011年推出,专为18岁以下的孩童和青年制定的指导原则在2013年推出。
延伸阅读
许炳庆:新研究显示体力活动不论时长都有益
新的指导原则结合了过去10年出现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专家建议,鼓励各年龄层的民众进行不同种类的体力活动,以改变人们久坐不动的生活型态。
保健促进局代局长及首席营运官许炳庆说,之前的指导原则建议,成年人每周积累150分钟的中强度活动,每次至少10分钟。不过,根据新研究,各种时长的体育活动都能带来益处,所以新版本的指导原则将成年人的每周运动目标范围改为150至300分钟。
许炳庆指出,虽然有更多新加坡人开始运动,但全国人口健康调查也发现,民众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在上升,原因包括部分群体在屏幕前久坐不动的时间更长了。 卫生部长王乙康去年11月在一场活动中指出,我国的肥胖率历经下降后又回升,2017年至2020年全国肥胖率从8.6%上升至10.5%,回到了2010年的水平。
许炳庆说:“我们很高兴大家的运动量提高了,也希望这个情况能持续下去。对于那些不运动的人,我们希望他们慢慢开始,循序渐进,让运动成为他们可长期维持的习惯。”
新保集团杜克—国大运动医学中心主任陈智龙医生说,除了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有氧运动,人们也得加入加强骨骼、增强肌肉力量的运动,以及促进灵活度和平衡感的运动。
也是体育活动指导原则咨询委员会主导顾问的他指出,研究显示肌力和平衡感加强可降低年长者跌倒的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将肌力和平衡感纳入指导原则才算完整。”
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副总裁蒋福运说,体育活动指导原则以简单易懂的方式呈现,适合不同年龄层民众阅读和参考。当局接下来也计划与不同机构合作推广指导原则,例如通过教育部把信息传达给学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