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养是恩赐不是秘密”——两个领养家庭的故事

字体大小:

身为人母的陆思爱(牙医,39岁),有个厚厚的故事本,翻开来每一页都贴有照片,照片下写着她对四岁养子颜恩说的话。

“你第一次回家”、“你一岁生日”、“你学会骑车”、“你第一次游泳”……以及“你第一次来新加坡,你的生母抱着你”。

2022年5月,新加坡国会三读通过领养孩童法案,法案内容有三大主旨,包括确保每个领养孩子拥有良好家庭环境。根据新法令,有意领养者须出席一个解释领养手续的简介会,以及一个鼓励领养者以坦然和适当方式向孩子透露他们是领养孩童的讲解会。

陆思爱从不避讳领养的话题,甚至在颜恩还是婴孩时,就告诉他“你是被领养的”。“如果我们不说,就好像保守了一个秘密,而秘密是一个总要被隐藏的东西。”

不过,陆思爱也明白透露领养身份不是件一劳永逸的事。“不是说你在他两岁的时候告诉他是被领养的,他就会明白。因为他的大脑还没有完全发育,所以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

领养悯恩和嘉恩一对女儿的陈孝德(项目经理,55岁)和郑璇珠(会计,50岁)夫妇,也保留着两个女儿生母的照片,打算以后给她们看。其实在为孩子取名字时,夫妻俩就做好了向她们透露身世的准备——四岁及两岁的悯恩和嘉恩,英文名字里分别含有越南字“Minh”(悯)和“Cay”(嘉)。

对于晚婚的这对夫妻来说,在知命之年能有孩子相伴,已是“神的恩赐”,不会忌讳告知孩子身世。陈孝德说:“用这两个越南字,就是为了告诉她们,她们的根是越南。”

陈孝德和两个女儿。(受访者提供)

领养不是挑选

两个家庭的领养之路都始于2017年。同样都是试管授精失败后,两对夫妇开始考虑领养。

不过,在正式寻找待领养孩童之前,两个家庭都经历了长达近一年的评估,以了解他们的领养动机、育儿技巧、家庭背景、财务、健康、家庭环境等情况。通过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

对陈孝德夫妇来说,最难的是时间。当时陈孝德50岁,郑璇珠45岁,而领养要求父母与孩子的年龄差不超过50岁。如果要领养婴孩,他们剩下的时间不多。

陆思爱与丈夫颜顺福(顾问,39岁)则在寻找监护人方面遇上困难。设立监护人,是为了确保万一养父母离世,被领养的孩童能有人继续照料。父母年事已高,兄弟姐妹又有自己的孩子,颜顺福夫妇最后找到了教会牧师帮忙。

为了尽快领养到一个婴孩,颜顺福夫妇选择了相对较容易等到的男婴。陈孝德夫妇倾向于女婴,则需要等待更长时间。

颜顺福和儿子颜恩。(受访者提供)

一般印象中,因为重男轻女的观念,女婴通常会被遗弃,但实际情况是,由于更多的领养父母想要女孩,女婴反而更“抢手”。

飞去胡志明市,看到悯恩的第一眼,郑璇珠就对自己说,不用选了。“我们的态度就是,第一个需要一个家庭的婴孩,我们就领养他。”

颜顺福夫妇赴越南前,也做了同样的决定。陆思爱说:“我们出发前就想好,无论如何都要领养那个男婴。见到的第一个婴儿,就是要领养的那个。”

领养的苦与乐

悯恩和颜恩来到新加坡后,两个家庭都经历过一段新手爸妈时期。

由于领养假只有一个月,养父母须尽快学会照料婴孩,并与孩子建立感情纽带。陆思爱受访时坦言,由于没有血缘关系,一个月的时间还是太短。

郑璇珠当时需要兼顾工作、家庭和照料悯恩,一时手忙脚乱。直到家里请了帮佣后,情况才有所好转。

不过郑璇珠说,最大的困难还是和孩子的年龄差距。“两岁的孩子要做很有趣的东西,要跟她跑来跑去,但我觉得很累。”她笑说,带孩子出门,偶尔还会被当做祖母。

意识到年龄差距甚大,陈孝德夫妇2020年领养了二女儿嘉恩,这样即使他们不在了,悯恩也能有一个姐妹为伴。

姐姐陈悯恩和妹妹陈嘉恩。(受访者提供)

领养的过程有挑战,但对于两个家庭来说,最难忘的还是和孩子们度过的快乐时光。

陆思爱急性肠胃炎,吃不下东西时,颜恩会跑到她身边,说“妈妈我爱你”。每个周六,颜顺福都会带着颜恩尝试户外运动,骑车、滑滑板。

颜顺福带儿子颜恩骑车。(受访者提供)

郑璇珠的特别时刻,是在出差时收到女儿发来的视频,对她说“妈妈我想你了”。

她说:“我就看了,真的是很开心。这个年龄真的是很好玩,很好玩。”

LIKE我们的官方脸书网页以获取更多新信息

热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