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宣布电子出生证在9月1日之后将显示孩子父母的籍贯,受访会馆领导人和学者对政府的这项决定表示欣喜,他们早前都担心出生证少了籍贯一栏,后代新加坡华人会因此逐渐淡忘自己的根。
会馆可继续凭出生证 证明籍贯招收会员
宗乡总会会长蔡其生受访时说,宗乡总会欢迎政府在听取民意后,迅速调整政策。以新加坡福建会馆来说,准会员须出示报生纸等复本文件,证明父亲是福建人。这一调整让福建会馆可以继续采用以出生证为证明的方式招收会员。
他说:“我们很欣慰在这期间能够看见华社对藉贯的关心,但传承籍贯的文化不应该只是停留在一纸证书上。”
蔡其生希望年轻一代能够加入宗乡组织,积极参与会馆活动。同时,会馆也会继续努力传承族群文化和价值观。
潮州八邑会馆会长曾建权受访时说,籍贯的观念对华人来说很重要,出生证上能够保留父母的籍贯,让不清楚自己籍贯的年轻人仍可在出生证上查到所属籍贯,在会员加入会馆时也可作为证明。
他认为,籍贯不仅具历史和文化意义,民众身在异乡,也能够以宗乡情谊作为桥梁融入当地。
南洋客属总会总务吴文昌受访时说,电子出生证是否显示父母籍贯,对以会员推荐方式召收会员的会馆影响不大,但这对重视华族传统文化的人来说极具象征意义。
他说,政府愿意聆听人民的声音,保留父母的籍贯一栏是件好事。如果籍贯的记录能够保留下来,后代想要查询或证明籍贯也比较容易。
吴文昌认为:“年轻人对籍贯的认同逐渐淡化,维系籍贯和文化认同与传承最重要的还是我们言传身教,向后辈灌输文化知识。”
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副教授李志贤受访时,也对政府能够听取民意、从善如流,表示欢迎。他认为,地缘组织应该加强建设,吸引更多年轻一代了解自己的根,家庭和国家也有同样重要的角色。
黎姓经理(35岁)的大女儿已六岁,即将临盆的她说,二女儿的出生证上将能反映父母的籍贯,让她很欣慰。
“我们之前看到新闻说出生证上没有显示籍贯,觉得有点遗憾,毕竟这是我们的根。”
黎姓家庭主妇(38岁)今年7月7日诞下老二,在得知籍贯可以重新出现在出生证后也感到高兴。“至少以后知道要去哪里找自己是什么籍贯的。”
也是环球印族人士组织(GOPIO)主席的淡米尔语言与文化协会主席哈里(Harikrishnan)受访时说,印度人也有自己的方言,但未必须在出生证上显示,分类得那么详细。他说,传承族群文化重要的不是纸上的证明,而是族人平时应该付诸行动,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