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不少年轻医生过劳和纷纷离开公共医院,陈淮沁教授认为资深医生如果没有去改变环境和职责,帮助年轻医生面对压力,可说是身为前辈的失职。
陈淮沁之前在《联合早报》写过一篇题为“医生职业倦怠”的文章,讲述年轻医生所面对的挑战。他当时写文章正是因为观察到有一些初级医生很早就退出公共医疗系统,工作不久就面对过劳,甚至是精神疾病的问题。文章发表后得到很大的反响,让他确信为年轻医生发声的必要。
“早期我们的工作量可能更大,但是没有人问我们累不累,例如一开始当见习医生的时候,我曾经有过两年没有一天假期,也曾因人手不够连续值班五天。我不认为这种情况是件好事,都过了30年,我不认为下一代必须有相同的经历。
“身为资深医生的我们如果没有去改变这样的环境、改变这样的工作状况,我认为是我们的失职。”
强调资深与初级医生团队合作 不是上下级之间关系
陈淮沁虽不喜欢担任领导时须负责行政事务,但他认为身为领导的好处就是比较能改变现况,可以先从自己的部门做起,再推广到整个医院。他担任国大心脏中心主任的时候就积极推动工作环境改革,包括改变中心的文化,强调资深医生和初级医生的团队合作,而不是上下级之间的关系。
延伸阅读
至于年轻医生过劳的现象,他建议:“年轻医生应该正视自己的精神状态,资深医生则应该聆听年轻医生的想法,不应否定他们面临的问题。精神问题确实是一个大问题,我们都会面对很多压力,最重要的是前辈要去听,再看有什么办法帮忙,彼此之间互相扶持。”
部分公共医院医生最终选择投身私人领域,陈淮沁虽曾有很多机会加入私人领域,但他没有考虑过要离开公共医院。他认为有医生愿意在公共医院推动最先进的技术,对国家来说是很重要的,因为这能让更多病患受益,不仅仅是照顾负担得起庞大医药费的人。
陈淮沁退休后更多时间看诊 病患数量不减反增
陈淮沁教授去年卸下国大心脏中心主任职务,有更多时间参与科研和教学,负责的病患数量却不减反增。
原来,仍活跃于第一线治疗、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的陈淮沁,不再须要处理国大心脏中心的行政事务后,有更多时间看诊,目前负责的病患人数也就比在当主任时增加两三成。
第一线临床最重要 能救一命是一命
“现在年纪比较大,我觉得最重要是第一线的临床,能救一条命就是一条命。”
除了帮助更多病患,陈淮沁也在退休后选择处理更复杂和更具挑战性的手术,主要是希望以此和年轻医生交流并传授经验。他非常重视传承和教学,希望尽可能将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的医生,以维持新加坡心脏介入科的成就和技术。
谈到希望传承些什么,陈淮沁总结出三方面:对病患的奉献精神和怜悯心、在精益求精和不断寻求突破时坚韧不拔的精神,以及一代接着一代永不停歇地分享和传承精神。
他说:“我接下来的工作重点还是会放在临床科研工作还有教学,例如关注主编的期刊,以及通过国际研讨会来分享经验。 目前心脏介入科的技术和器械都已经算得上非常成熟,但还是有一些新的领域值得研究,例如往精准医学的方向,找出一些心脏相关基因病因和生物标志。”
也关注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加强疗效
他接着说,如何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来加强治疗效果,也是他所关注的。
陈淮沁多年来身兼多职,包括担任新加坡心脏基金和国防部心脏专家咨询团主席,同时是亚太心脏介入学会前会长和期刊主编,更是《联合早报》的专栏作家。
他说投入诸多“课外活动”,是希望奉献专长并向向公众普及心脏方面的知识,让公众意识到心脏疾病风险并调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