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加剧、极端天气事件增多,以及地缘政治动荡,严重影响全球粮食产量。为保障粮食安全,各国尤其是亚洲急需建立一个具韧性和可持续的粮食系统,以应对挑战。

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星期二(9月12日)出席Grow Asia投资论坛并致开幕词。她指出,极端天气事件近来频发,全球多地不仅出现破纪录高温,还发生洪水和暴雨等,影响粮食供应稳定。她说,这是在提醒人们,全球粮食系统有多脆弱。

傅海燕说,要确保粮食系统稳定,区域国家就必须把粮食安全摆在第一位。她呼吁各国改造粮食系统,从而提高生产力、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资源效率,但“这需要更多融资、创新和合作才能实现”。

傅海燕指出,粮食系统并不只是气候变化的受害者,也是造成气候变化的因素之一,这包括大量开垦土地、不负责任地使用杀虫剂和杀菌剂,以及在粮食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温室气体等。“我们确实有责任研究如何让农业变得更好。”

傅海燕:科技与创新是推动粮食系统转型关键

她说,科技与创新是本区域推动粮食系统转型的关键。她举例,在新加坡食品故事科研计划下,我国已投入超过3亿元资助创新研究项目,以应对各种农业食品业的挑战。

延伸阅读

邻国之间合作研发农业科技 学者:可应对国际粮价波动
邻国之间合作研发农业科技 学者:可应对国际粮价波动
林厝港农地探讨设堆叠农场 以科技供三成营养所需
林厝港农地探讨设堆叠农场 以科技供三成营养所需

比如,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共和理工学院,正研究如何改善芥兰、小白菜和菜心等本地常见蔬菜的保质期和营养质量。傅海燕说,这些研究项目的成果对区域农业食品行业都有助益,可协助提升区域整体粮食安全。

由世界经济论坛和亚细安合作设立的Grow Asia,星期二推出10亿美元(约13亿6000万新元)的气候融资基金——GrowBeyond,预计未来10年内,可帮助逾20万名农民获得适当的金融及技术援助。有了这些援助,每个农场的生产力预计可提高最多三成,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可相应减少最多三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