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开源节流,邻国之间合作研发更具气候韧性的农作物,发挥区域互惠互助的精神,是应对国际粮食价格波动的管道之一。

南洋理工大学食品科学与技术项目主任陈维宁教授接受《联合早报》访问时说,随着气候变暖,国际米价和食品价格出现异常波动的情况,将会更为频密。

虽然许多国家包括新加坡在内,都通过囤粮政策作为食品危机的价格缓冲,但囤粮量是有顶限的。

陈维宁教授说,把囤粮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区域,输出食品科技,与邻国共同开发抗气候变化的农产品种植,是双赢的做法,也是确保粮食供应充足的管道之一。(受访者提供)
陈维宁教授说,把囤粮的范围扩大到整个区域,输出食品科技,与邻国共同开发抗气候变化的农产品种植,是双赢的做法,也是确保粮食供应充足的管道之一。(受访者提供)

除了积极寻找更多食品供应来源,陈教授认为我国可与周边国家共同发展农业科技,用我国的食品科技提高邻国的农产量,满足彼此需求,如淡马锡稻米。

品种矮小的淡马锡稻米是我国成功研发的耐旱性稻米,可两周不灌溉、产量高(一年三产),且抗虫害,适合在邻里垂直农场较拥挤的环境中生长,目前在印度尼西亚有种植,在本地超市有售卖。

延伸阅读

【早知】关于米价 你必须知道的事
【早知】关于米价 你必须知道的事
印度全面禁大米出口 亚洲米价飙至15年新高
印度全面禁大米出口 亚洲米价飙至15年新高

他认为,长远来说,培养区域合作精神更可持续,面对食品危机时商讨折中的解决方案,使囤粮范围扩大到整个区域。

“所有国家都是相互依存的,没有一个国家能完全地自给自足,当某国禁止某种产品出口时,就会面对他国对它施予制裁的压力。”

少吃点米饭 省钱减浪费

唐朝诗人李坤在《悯农》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惜食品,放诸古代现世皆准,尤其是米价预料将上涨,更应减少食品浪费。(档案照片)
唐朝诗人李坤在《悯农》写着“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爱惜食品,放诸古代现世皆准,尤其是米价预料将上涨,更应减少食品浪费。(档案照片)

面对米价上涨,消费者不妨做出调适,少吃一点米饭,既可节省开销,也减少食物浪费。


据一项调查,我国每人一年平均吃掉300碗米饭。要满足这个需求,每年需进口30万吨米。

不过,多名经营多年的米入口商观察到,我国目前人口虽比30年前的约300万增多一倍,但米的需求量一直保持平稳,没有大增。这说明了本地人吃米饭已不如过去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