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洋理工大学成功研发一项创新技术,将塑料转化为可储存氢能源的液体。这项技术不仅能提高能源效率,还有助于提高塑料回收率,减少焚烧和填埋处理的塑料废物量。
现有的商用塑料回收技术,如热解(pyrolysis),不仅消耗大量能源,还会排放大量温室气体。南大研发团队致力于在塑料回收过程中减少碳排放。新技术能源效率高,且未来更可能在太阳能或可再生能源的驱动下运行。
这项研究由南大化学化工与生物科技学院副教授苏汉昇领导研发。他受访时说:“塑料是重要的碳原料供应,我们应该寻求可持续解决方案,通过科技将塑料中的碳循环再利用,而不是采取焚烧等短期措施。”
这项创新技术只须在室温下,利用发光二极管(LED)照明及市面上可获得的钒催化剂(vanadium catalyst),将塑料分解成化学化合物,如甲酸(formic acid)和苯甲酸(benzoic acid)。这些化合物可用于制造燃料电池或液态有机氢载体(liquid organic hydrogen carrier),提高氢气的安全存储和运输。
此技术的另一个独特之处在于,它解决了回收多种类型塑料的挑战,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和聚苯乙烯(PS)等。这些塑料由于稳定的碳原子结构,需要大量能量才能分解,因此一直以来都难以有效回收。市面上大多被回收的塑料都属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根据国家环境局的数据,新加坡每年产生大约100万吨塑料废物,但塑料回收率却只有6%,其余的塑料通常通过焚烧或填埋处理。
研发团队估计,如果新加坡能够回收80%的塑料,将能够减少210万吨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国家总温室气体排放的4%。此外,将塑料转化为化学化合物,也可以减少化工厂对化石燃料的使用,进一步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团队计划未来持续改进这个新技术,如使用不同的催化剂生产更高价值的化学化合物,以及扩大规模。他们也会积极寻求合作伙伴,以推动这一技术的商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