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分子只需一次得逞,但我们须确保每次都做对。”

参与武吉知马路上段工地引爆二战未爆弹的新加坡武装部队第36工兵营指挥官黄智扬(36岁)说,现实生活中的排爆工作,没有影视作品里的明星光环,却少不了幕后团队合作的汗水。

武吉知马路上段的公寓施工处挖出100公斤的二战炸弹,超过4000人被令疏散,炸弹于9月26日安全引爆。负责拆除二战未爆弹的是新加坡武装部队第36工兵营(36 SCE),这个1969年成立的工兵营向来低调,鲜少接受媒体访问。

国防部日前邀请媒体采访,首次让媒体走进军火拆爆组(Explosive Ordinance Disposal,简称EOD)文物馆。

过去几十年来,我国在多个地点发现二战时期的未爆弹,譬如圣淘沙名胜世界、实里达航空园、阿尔柏王园(King Albert Park)、里峇峇利一带若锦街(Jiak Kim Street)、直落古楼罗弄N、顺福一带的惹兰拉布(Jalan Rabu)、金文泰路等等,军火拆爆组都成功处置。此外,1974年的拉裕事件、1992年的勿洛汽车炸弹事件、2002年缅甸使馆收到小雷管信件事件,以及2015年香格里拉对话会场外汽车冲撞路障事件的落幕,军火拆爆组也功不可没。

延伸阅读

二战炸弹顺利引爆 居民九小时后安心返家满意安排
二战炸弹顺利引爆 居民九小时后安心返家满意安排
拆二战未爆炸弹 警方首用无人机测绘地图
拆二战未爆炸弹 警方首用无人机测绘地图

黄智扬中校指出,爆炸物处理员的选拔过程十分严格,须通过心理及体能测试等,才能参加拆爆课程。其中,体能测试中的一个重要项目就是检查穿上沉甸甸的防爆服后,身体是否出现幽闭恐惧症等不适状况。整套防爆服重达34公斤。

黄智扬补充,正规军人一般需要三至五年积累拆爆经验,并接受相关培训,才能成为拆爆小组的指挥官。全职国民服役人则接受约一年的培训后可成为小组的第三把手(3IC),并在战备服役期间继续接受培训。此外,拆爆组也派人到美国等地学习、交流,了解拆爆领域的新趋势,并将这些知识带回拆爆组,完善技术及程序。

36工兵营外一条不长的路,却叫作“最长的路”(Longest Walk)。黄智扬介绍这里的典故,由于拆爆是一项高危作业,爆炸物处理员走向爆炸物的当儿,生活中一幕幕情景同时也在脑海中闪现,让这一段本来很短的路变得很漫长。由此可见,爆炸物处理员须具备何等强大的心理素质。

张仁溪三级上士向媒体示范穿上34公斤重的EOD10防爆服。(林明顺摄)
张仁溪三级上士向媒体示范穿上34公斤重的EOD10防爆服。(林明顺摄)

问及亲身参与引爆作业,与警匪片中的排爆情节有多大区别,参加当天引爆作业的爆炸物处理员张仁溪三级上士(19岁)受访时笑说:“绝对没(电影里)那么光鲜亮丽。”

当天,他的职责是协助在炸弹旁用混凝土块堆砌防护墙、搬运沙袋等,整个任务离不开团队每一名成员的配合。

张仁溪坦言,父母得知他将参与排爆任务后,一度很担心,但他向父母解释受过的训练及安全措施后,他们才比较安心。

他说,参与这次排爆任务,让他颇有成就感。“自从加入军火拆爆组,我就明白,虽然不知哪一天会被派去执行任务,但绝对有这个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