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线上用户当中,三分之二接触过有害的网络内容,其中主要涉及网络欺凌和色情。然而,只有一半用户屏蔽内容或向平台举报,另一半不采取行动者认为,没有必要举报或担心。
通讯及新闻部星期二(10月17日)公布了今年5月进行的一个网络安全调查的结果。这个线上调查旨在了解本地线上用户接触有害网络内容的经历,以及他们利用线上工具处理这类内容的情况。接受调查访问的是2106名15岁以上的新加坡用户,其中包括515名有18岁以下子女的家长。
约三分之二(65%)的用户接触过有害线上内容,最常见的有害内容包括网络欺凌(29%)、色情(28%)、鼓励恶习和有组织犯罪(22%)、宣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20%),以及鼓励可能危害公共卫生的行为(20%)等。
在参与的家长中,约一半(49%)表示孩子接触过有害的线上内容,跟性有关的有20%,涉及网络欺凌的有19%。这显示,成人和孩童都普遍面对这两类有害内容。
对有害内容采取行动者中,三分之一(33%)选择屏蔽内容或账号,约四分之一(26%)向平台举报。
逾四分三举报者表示在举报时碰到困难
不过,超过四分之三的举报者(75%至82%)表示在举报时碰到困难,包括平台没撤下有害内容或解除有问题的账号(27% 至40%)、平台太迟采取行动(18%至29%),或平台没提供最新的报告结果(18%至24%)。
在各种线上服务中,使用社交媒体服务(包括社媒平台和网络论坛)最常接触到有害内容(57%),通过发送信息应用(14%)、搜索引擎(8%) 和电邮(6%)则明显较少。
调查显示,从脸书、HardwareZone论坛、Instagram、TikTok、X平台(前称推特)和YouTube这些在本地影响力很大的社媒上,接触到有害线上内容的活跃用户介于28%至57%。
近九成受访者知道隐私保护工具 但实际使用者不过半
接近九成(88%)的受访者知道至少一种可在社媒使用的隐私保护工具,但实际使用这些工具者介于24%到48%,这显示认知和实践仍有落差。
至于选择不用隐私保护工具的理由,包括还没遇到必须使用的情况(45%),或从未想过使用(28%)。
针对有年龄限制的内容,一半(51%)的家长直接限制孩子浏览相关的网站和平台;超过三分之一(37%)使用家长和孩子的联名账号来监督孩子的线上活动;有些家长则向网络服务供应商订购屏蔽功能工具(23%)。
在没使用隐私保护工具的家长中,平均每10人当中有三人(30%)表示自己的孩子上网受限制;平均有两人(22%)表示相信自己的孩子能自行应对。
通讯及新闻部说,将继续与政府机构、行业和社区合作伙伴合作,鼓励公众利用网络安全工具,并举报有害的线上内容,为所有人打造更安全的网络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