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骨痛热症新增病例近期有所下降,连续两周回落到300起以下,但一些地区仍持续出现骨痛热症传播,最大黑区牛车水一带的客纳街已累计超过110起病例。
根据国家环境局网站的最新数据,10月1日至7日一周出现267起骨痛热症病例,8日至14日下降到215起。在这之前的三周,每周新增病例都超过300起。
截至10月14日,本地今年以来的骨痛热症累计病例为7885起。
目前有53个病例活跃区,其中九个是累计至少有10起病例的黑区。在九个黑区当中,三个地区持续出现骨痛热症的传播;位于牛车水一带的客纳街(Club Street)累计111起病例,伦多环道(Lentor Loop)累计83起,卡迪夫林(Cardiff Grove)累计46起。
今年较早时相继出现几个黑区的大巴窑只剩一个黑区,即大巴窑1巷和大巴窑北路一带。大巴窑1巷涵盖的组屋有第113、114及115座,大巴窑北路则是第206和209座。
环境局提醒,较炎热的5月至10月期间,骨痛热症传播率一般较高,促请公众积极采取防蚊行动,防止骨痛热症病例激增。厄尔尼诺现象导致未来几个月天气变暖,也可能加剧骨痛热症的蔓延。
本地今年至今有26起兹卡病例
除了骨痛热症,伊蚊也会传播兹卡病毒(Zika virus),本地今年已有26起兹卡病例。高文区之前出现15起病例,目前本地没有兹卡病例感染群。
公众可采取的防范措施包括执行“防蚊三招”——“喷、用、穿”,即在家中阴暗角落喷洒杀虫剂、定时使用防蚊液,以及穿长袖衣和长裤。
家中种植花草的居民应定期清理花盆底盘、粉碎花盆内结块的硬土,并勤于更换花瓶中的水,公众也应将闲置的水桶擦干后倒置、保持屋顶排水沟的清洁并放置杀虫剂。
若出现持续性发热、严重头痛、关节和肌肉疼痛、恶心呕吐、皮疹、鼻子或牙龈出血、皮肤容易擦伤等骨痛热症的病征,应尽早就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