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文物局和全国青年理事会推出面向年轻人的津贴计划,通过提供经济资助和专业指导等资源,支持他们开展与本地文化遗产相关的项目。
文物局和青年理事会星期四(10月26日)宣布推出年轻变革者文化遗产启动津贴(Young ChangeMakers – Youth Heritage Kickstarter Fund)。这项津贴旨在培养年轻一代文化遗产爱好者的能力,鼓励青年开展和落实对本地社区有益的文化遗产项目,为打造具活力的本地文化遗产生态系统做出贡献。
可办展览工作坊 户外艺术装置等活动
津贴开放给年龄介于15岁至35岁、在本地居住的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申请。有意申请计划的青年须开展与新加坡文化遗产相关、让公众参与其中并惠及本地社群的项目。他们可举办的活动包括小型展览、导览、讲座、工作坊,以及临时户外艺术装置。
成功申请者可获得占项目合格成本高达80%的资助,顶限为5000元,以较低者为准。至于那些与当局旗下计划目标一致、可发挥较大影响力,以及可接触更广泛公众的项目,也可获占合格成本80%的资助,顶限可高达7000元,同样以较低者为准。津贴在申请者完成项目和提交相关文件后发放。
除了资金方面的援助,文物局和青年理事会也会帮助获得津贴的青年建立人脉,并提供指导,协助他们构思和推行相关项目。
文物局副局长(政策与社区)陈子宇说,当局希望通过这个津贴,为青年提供所需的资源和支持,改变他们接触文化遗产的方式,从而推动他们更积极地参与塑造新加坡文化遗产的未来。
今年7月至9月,文物局与旗下的青年工作小组为明年中推出的青少年文化遗产蓝图展开网络调查,收集青年的意见与反馈。在超过1000名青年受访者中,每10人中有六人表示他们愿意腾出时间,义务到文物局旗下的博物馆或本地文化遗产活动帮忙。
陈辉明:助青年把推广文化遗产兴趣转化为实际行动
每10名受访者中,有三人有兴趣开展文化遗产项目,提高人们对这方面的认识。这群青年最希望获得的援助是专业指导和经济资助。文物局文化遗产政策与研究经理陈辉明说,当局因此决定推出这项津贴,为有意开展这类项目的青年提供支持。
“我们了解青年要自己开展文化遗产项目,需要很多时间和资源,在过程中会面对不少挑战。我们希望给予他们资源和指导,帮助他们提升技能,让他们把对推广文化遗产的兴趣转化为实际行动。”
南洋理工大学历史系学生彭予恬(22岁)是青年工作小组成员之一。她说,对有意自行举办活动的青年而言,缺乏资金和充足的资源,往往是他们面临的最大挑战。
“这个津贴让青年有更多机会发掘对文化遗产的兴趣,累积宝贵经验。我相信青年更了解同龄人感兴趣的课题,所以由他们举办的活动,有助于让原本对文化历史不太感兴趣的青年,开始接触这方面的活动。”
青年工作小组的另一名成员、新加坡国立大学房地产系学生黄伟良(24岁)说:“年轻人想尝试开展某些项目例如出书,却缺乏相关经验。有了文化遗产领域的专业人士从旁协助,我们就能了解如何更好地执行计划。”
有意申请计划的青年可上网https://go.gov.sg/ycm-apply了解详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