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目前只剩下大约1700只成熟的黄冠鹎,当中有三分之一在我国落户。为保护这种极度濒危的鸣禽,我国制定全国行动计划,指导黄冠鹎未来五年的保育工作。

国家公园局于2021年把黄冠鹎(Straw-headed bulbul)列入物种复育计划(Species Recovery Programme),并与新加坡自然学会联合领导一个工作小组,研究这种鸟的生存状态,以及探讨保育方案。

工作小组12月9日推出了全国行动计划,重点关注保育黄冠鹎的四个关键领域,即监测和生态保护、遗传育种和保护繁殖、社区宣导,以及保育工作。

四大领域将各有一个分组负责推进优先行动事项。例如,遗传育种和保护繁殖分组的主要工作之一,是研究黄冠鹎在本地的起源和遗传健康情况。他们将为黄冠鹎套上编码脚环,收集它们的基因数据,并改善适合它们的栖息地之间的连通性,从而加强本地黄冠鹎的基因库,尽量减少近亲繁殖。

国家发展部长李智陞星期一(12月18日)在脸书贴文说,黄冠鹎是新加坡最具魅力的本土鸟类之一,但这种鸣禽(songbird)的买卖十分受欢迎。因此,在东南亚地区经常被捕捉,被列为全球极度濒危物种。

延伸阅读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30周年 完成修建新瞭望台和启信屋
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30周年 完成修建新瞭望台和启信屋
追踪监测保护 与候鸟共生共荣
追踪监测保护 与候鸟共生共荣

黄冠鹎数量在区域虽减少 但我国数量保持稳定

虽然黄冠鹎数量在区域减少,但我国的黄冠鹎数量保持稳定。落户我国的黄冠鹎占全球数量的三分之一。

李智陞说:“我们还可以做更多,帮助黄冠鹎继续在新加坡繁衍生息。”

推出黄冠鹎全国行动计划之前,我国去年在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CITES)缔约方会议上,联合倡议把黄冠鹎列入公约的附录,以为它提供更好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