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公里新柔长堤,架起新加坡和新山两地人民的商贸与文化要道,一百年长堤情,承载着两地间几代人的情感回忆和友谊。
新柔长堤自1924年6月28日正式启用,至本星期五就是整整一百年。为了纪念新柔长堤启用100周年,《联合早报》星期天(6月23日)在兀兰区域图书馆礼堂举办了一场“长堤百年情”讲座,超过250名公众报名参与,一同聆听有关长堤的历史发展、社会变迁与个人回忆。
《联合早报》执行总编辑韩咏梅致欢迎词说:“长堤百年的历史,和我们有着很密切的关系。新马的历史很长,长堤两岸许多家庭血缘上是斩不断的。我们经常过去长堤对面见朋友、吃东西,这其中有着很多的故事可以分享。”
主讲人之一、本地历史文化研究者李国梁,与公众分享了长堤的建造历史。他说,早在1874年和1889年,时任海峡殖民地总督的克拉克(Andrew Clarke)和史密斯(Sir Cecil Clementi Smith)就先后提出建立陆路桥梁让火车通行于两岸之间的概念,但因财政原因搁置。
连接新柔两地 是长堤而不是长桥
连接起新柔两地的之所以是长堤而不是长桥,是因为在1917年时,因海床深度差距过大,放弃了建桥的计划。后来,在1920年至1924年间,通过乌敏岛和武吉知马山的炸石,以115万立方米的花岗岩筑起了这道长堤,体积相当于5100间四房式组屋。
如今的新柔长堤是世界上最繁忙的关卡,每天有25万至40万人越过1.056公里的长堤,百年来它承载着无数人的回忆。当担任主持的早报视频编导、创意组长刘永健问现场观众,有多少人曾徒步过长堤时,超过半数的人举手。
李国梁和另一主讲人柔佛新山文化人陈再藩也分别分享了关于长堤的个人回忆。陈再藩自幼居住在新山海边长堤附近,他时常眺望着长堤和夜幕下闪烁的点点灯火。71岁的他说,他见证了长堤和新山70年来的变迁,他在早报的专栏“两岸灯火”,也是得名于这段经历和感怀。
他说,在新柔地铁系统2026年开通以后,相信不仅会带动新山的消费,而且新加坡和新山两地之间文学、艺术的互动也会更为紧密。
在问答环节,一些读者也分享了自己与长堤的故事。本地写作人余宁(68岁,退休)说,她在七岁时,第一次到动物园看老虎,就是和家人一同越堤到新山旅行,这为年幼的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场分享会唤起了我们很多的共同回忆,从以前挤车过长堤,到现在坐五分钟火车就可以到,我们看到了时代的发展、新山的改变,还有两岸之间的沟通往来。”
“长堤百年情”讲座由《联合早报》主办,兀兰区域图书馆赞助场地。
配合新柔长堤建成100周年,早报将从星期二(25日)起连续三天推出“新柔长堤 百年跋涉”系列报道,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探讨因长堤筑起的联系与关系。读者也能上zaobao.com.sg网站,通过互动方式,就长堤百年历史再“走”一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