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地掌握大型活动现场人潮和情况,内政科技局和新加坡警察部队合作,研发及试验一款新应用,通过无人机捕捉的画面,在短短三秒内算出在同一区域里的人数。

本地有不少动辄数万人出席的大型活动,为了更好地掌握现场情况,新加坡警察部队三年前开始与内政科技局Q团队合作,研发名为“Q-Crowd Counter”的应用,通过分析无人机捕捉的画面,迅速点算现场人数。

内政团队无人机小组(行动与训练)主任沈德明警监受访时说,当局一直在探讨如何更好地运用无人机捕捉到的画面,其中一个便是通过画面准确算出一个区域内的人数。

“我们非常重视人潮管理,管理好现场人潮,可以避免事故的发生,必要时也可以在第一时间做出反应。所有的相关数据都至关重要,我们能依据它更有效地部署资源。”

内政科技局Q团队署长黄义华说,在了解警方需求后,团队开始探讨并尝试不同的解决方案。“现有的电脑视觉技术和计算法虽然可以协助点算人潮, 但它主要通过一个定点电眼进行计算,无法安装在无人机上升空,因此覆盖范围有限。”

延伸阅读

反向操作鼓励“失败”项目 内政科技局推出新奖项无畏失败
反向操作鼓励“失败”项目 内政科技局推出新奖项无畏失败
警方升级版机器人走入社区 传达防范罪案信息
警方升级版机器人走入社区 传达防范罪案信息

为了突破技术上的局限,Q团队与沈德明和相关团队合作研发,单从构想到进行第一次试验就用了六个月的时间,最后才把应用跟无人机画面结合,为画面里的每一个人标上一个绿点, 再根据绿点的多寡算出人数。

不过,团队工程师杨杰能和首席工程师刘彦伶指出,研发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例如在起步阶段,应用会把画面里的所有光源当成人计算,进而影响准确度。

Q团队和内政团队无人机小组于是在“失败”的基础上继续改进,逐一解决科技上的问题后,再于不同的活动上进行试验。在2022年ZoukOut电音节,以及同年的滨海湾跨年倒数活动上,团队就利用无人机测试了这款新应用。

准确度逾80% 将继续升级改进应用

在ZoukOut电音节上,团队工程师杨杰能到现场亲自点算一个区域的人数,结果耗时约90分钟才总结出人数,但在新应用的辅助下,点算人数的工作只需大约三秒钟就能完成。然而,团队过后发现,应用在ZoukOut的准确度只达到70%左右。

尽管准确度超过50%,但黄义华坦言,这对他们和警方来说并不理想,因为30%的误差在实际行动中可能构成很大的风险。“我们没有放弃,继续重新设计算法,根据无人机可能遇到的不同场景和各种情况做出改进,进一步提高应用的准确度。”

到了滨海湾跨年活动,应用的准确度已提升到80%左右,接下来的其他活动,例如2023年的牛车水新春倒数派对和ZoukOut,准确度也都维持在80%至85%。

内政团队无人机小组(行动与训练)主任沈德明警监(左二)和Q团队署长黄义华(右一)、工程师杨杰能(右二)和首席工程师刘彦伶(左一)一同打造新应用,而应用下来将继续提升,并可能加入新功能。(唐家鸿摄)
内政团队无人机小组(行动与训练)主任沈德明警监(左二)和Q团队署长黄义华(右一)、工程师杨杰能(右二)和首席工程师刘彦伶(左一)一同打造新应用,而应用下来将继续提升,并可能加入新功能。(唐家鸿摄)

杨杰能说,经过两年的试验和调整,团队目前还在根据警方提出的反馈持续改进系统,并继续研究如何提升应用的能力,以便更好地在活动现场辅助警方的行动。“我们和无人机飞行员紧密合作,在他们稳定的操作下,我们陆续做出不少改良,可以在不同亮度的场景取得较高的准确度。”

黄义华和沈德明说,应用是否会正式投入运作还有待讨论,但它蕴藏了无限的可能,日后甚至可能加入人工智能技术,让应用具备辨别不寻常行为的能力。

“好比散场时,众人一窝蜂地走向出口时,一小撮人突然往另一个方向走,未来的应用将可以侦察到这类不寻常的情况。可以预知的是,我们会继续展开研究,不断提升这个应用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