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消减骨痛热症传播,实龙岗中心、实龙岗北、裕廊东和裕廊西的住宅区未来几个月,将逐步展开伊蚊绝育计划;目前已经推展此一行动的后港,开展区域本月会进一步扩大。
国家环境局星期四(10月3日)宣布扩展伊蚊绝育计划(Project Wolbachia),到明年第一季,这一计划的全岛覆盖范围,将从现在的48万户家庭增至58万户。当局是根据骨痛热症传播风险,包括伊蚊数量,决定扩展地点。
在这计划下,环境局人员会释放携带沃尔巴克氏菌(Wolbachia)的雄性伊蚊,释放频率为一周两次。当局会在组屋张贴海报,提早给予居民通知。这些雄蚊不会叮人,对公众无害。
自2022年7月开始的研究显示,在释放带菌伊蚊的地区,居民感染骨痛热症的可能性降低75%。雌性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数量也减少80%至90%。
环境局星期四在后港释放带有沃尔巴克氏菌的雄性伊蚊,永续发展与环境部长傅海燕到场推介。
虽利用科技减低蚊子数量 但仍需一起减少蚊子滋生环境
伊蚊绝育计划在新加坡顺利推广多年,傅海燕指出,每一个国家的国情都不一样,新加坡比较城市化,其他国家或地区可能较多乡村和农村,因此面对的情况与挑战不同,所以每个国家都须要制定适合国情的方案来抑制伊蚊。
“我们利用科技来减低蚊子的数量,本地骨痛热症的病例从每月3000起,降低至每月1300起,但还是需要居民们的支持,大家一起减少蚊子滋生的环境。”
后港居民和学前教育中心的孩童也一同参与放飞活动。居民吴淑芬(71岁)说,打击骨痛热症的传播让居民安心。她在后港住了27年,见过环境局的人来检查盆栽是否有积水。她和女儿会定时打扫家里的卫生,把家中不要的水倒掉。
年长者担忧骨痛热症在社区发生
另一名后港居民李丽华(79岁)说,被蚊子叮咬,皮肤会很痒。她也说,老人家担忧骨痛热症在社区发生,尤其自己是独居,没跟儿女一起住。
伊蚊绝育计划始于2016年,带菌雄蚊和传播骨痛热症病毒的雌性伊蚊交配后产下的卵不会孵化,有助于抑制伊蚊数量。这项计划自2022年7月起扩大至勿洛北、勿洛水池路、油池、芽笼、后港、榜鹅、盛港和兀兰,并会持续推行至其他区域。
居民可通过多种方法杜绝骨痛热症,例如清除花盆底盘的积水、定时更换花瓶的水、铲松干硬的泥土,以及疏通阻塞的屋顶檐槽并放置杀蚊药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