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们时刻保持警惕,仍有人在看似天衣无缝的骗局中上当受骗。防范技术持续提升,但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我们是否有能力应对最新诈骗手段?我们的防诈意识是否够敏锐?

上网就能购物、转账、点外卖,数码化时代的生活更便利,但随之而来的网络安全风险也在不断提高。根据新加坡网络安全局公布的2022年网络安全意识调查结果显示,有七成的受访者能成功识别网络钓鱼信息,但只有少于三成会立即更新手机软件。

此外,有将近一半的受访者无法从选项中识别出安全性最高的密码短语,人数相比2020年有所提升。这表明,尽管公众对网络诈骗风险的意识有所提高,但在网络安全实践方面仍存在不足。

为继续帮助公众加强数码技能和学习如何识别新型网络诈骗,《联合早报》将举办第三系列乐龄数码学堂之“学子伴您数码行”活动,并制作一部以游戏闯关为主题的反诈视频,获新加坡网络安全局(Cyber Security Agency of Singapore,简称网安局)支持。

视频采用第一人称视角,通过沉浸式体验让观众直视常见网络诈骗手法,亲身感受诈骗过程。视频还配有问答挑战和详细解说,以生动的形式带领公众掌握网络诈骗的最新动态,提升识别新型骗局的能力。

1. 冒充好友骗局

骗子常以电话或短信联系受害者,并通过闲聊误导受害者以为自己是个熟人或朋友,建立信任后诱导转账或泄漏个人资料。

有时,骗子也会谎称有高回报的投资机会,诱导受害者加入投资群聊并转账。

只要冷静判断,并向身边的人求证,受害者便可以轻易识破此类“假朋友”骗局。 

2. 冒充政府骗局

骗子会通过电话或短信联系受害者,并谎称自己来自政府部门,指受害者账户存在可疑交易、犯罪活动等,要求受害者提供个人资料或银行信息。

近来,更有骗子冒充网络安全局紧急反应组(Cyber Emergency Response Team)实施诈骗。当局提醒,政府机构不会通过电话要求转账、不会索取个人或银行资料,也不会引导公众下载非官方应用程序。

为打击此类骗局,从2024年7月1日起,所有政府机构将一律使用gov.sg的发送者身份(SMS Sender ID)向公众发送短信,因此只需核实发送者身份,就能大大降低上当风险。

3. 恶意软件

恶意软件是一种能入侵电子设备并造成损害的软件,这包括窃取个人资料,破坏并删除个人数据。

骗子为了在受害者的设备中植入恶意软件,会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受害者点击可疑链接或下载文件。其中一个手段是通过网络弹窗警告设备感染了病毒,要求受害者拨打热线求助,并趁机索取个人资料,或以远程抢修设备为由引导下载恶意软件。

碰到此类情况时应保持警惕,因为合法的公司不会通过弹窗联系用户。公众应查证一切陌生弹窗、电邮、来电与短信,并切勿配合陌生人的指示行动。

另外,你也能从官方应用商店下载防病毒软件,并定期更新电子设备,以抵御恶意软件的攻击,有效保护设备和个人数据。

4. 深伪视频骗局

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技术的发展,利用深伪视频行骗也越来越常见。骗子通过伪造他人面貌,来散步虚假信息和误导受害者提供个人资料。识别深伪视频的关键是留意视频中的异常,如嘴型与声音不同步、画质模糊等。公众应冷静核实信息来源,并向朋友、家人或官方求证。

想要更好地保护自己和他人,你也可参考以下贴士

1. 如何避免坠入深伪骗局?

  • 到官方来源核对内容,确保信息的一致性

  • 注意任何紧急或威胁性语言

  • 避免泄露个人信息

  • 避免与他人分享来源不明的内容

2. 如何更有效地保护账户安全?

  • 使用复杂且唯一的密码:密码应包含至少12个大小写字母、数字和特殊字符的组合,避免使用常见词语或含有个人信息(如姓名、生日、门牌号等)的组合,确保密码难以破解。

  • 启动双重认证(2FA):指纹识别、脸部识别或一次性密码(OTP),是账户的第二把锁。这些信息仅用户本人拥有或知晓,即使密码被盗,黑客也难以通过额外的验证步骤进入账户。2FA不仅比记住复杂密码或口令更安全,而且操作简便,能有效防止未经授权的访问。

  • 申请“Money Lock”:此功能可以帮助锁定部分存款,防止银行账户资金被骗子盗取。

3. 不小心落入骗局,应该怎么办?

  • 如果你还能进入自己的账户:请在所有连接到账户的电子设备上登出账户,并立即更换密码及启用2FA(如有)。

  • 如果你已不能登入自己的账户:联系银行或社交媒体等相关平台寻求协助,如果信用卡/借记卡有任何不实的消费记录,应立即通知银行注销你的卡。       

快来观看完整视频,加入“反诈游戏”,为你和家人打造更坚固的网络安全防线!


在面对网络诈骗时,保持警惕、冷静判断是最有效的防护措施。若怀疑自己受骗,请拨打ScamShield援助热线1799寻求帮助。欲知更多防诈资讯,可到新加坡网络安全局ScamShield官网查询。

【本文由新加坡网络安全局呈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