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普及,加之冠病疫情对实体店的冲击,2023年本地有超过八成的家庭在网上消费过,较五年前大幅提升。学者预计,线上消费的扩张还会继续,消费者也应在网购时注意甄别、养成理智消费的习惯。
新加坡统计局星期四(11月28日)公布的最新住户开支调查显示,有82%的本地家庭在去年进行了网购,高于2017至2018年的60%。
本地家庭网上消费大幅增长
去年,本地家庭平均每月在网上花费707元,占到除去估算租金后家庭总开支的约11.9%。尽管占比仍不算高,但较五年前的244元和4.7%,均有大幅增长。
统计局指出,在食物、服饰、休闲娱乐,以及交通费的开支中,网上消费的占比都有明显提升。例如,随着网购和送餐服务的普及化,本地家庭平均每月在线上购买食物的开支,从2017年至2018年的17元,增长至去年的86元。
此外,随着科技发展和智能设备普及,订阅线上流媒体的家庭比例也出现明显上升,而拥有固定电话和付费电视等传统服务的家庭则减少了。
网络消费增长与全球发展趋势一致
南洋理工大学经济学助理教授蔡耀辉受访时分析,更多家庭参与网络消费,与全球的发展趋势一致,也显示我国数码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电子商务平台更加普及。此外,很多在冠病疫情期间开始网购的人,在疫情后也保留了这个习惯。
蔡耀辉指出,尚未尝试网上消费的18%本地家庭,成员可能主要是年长者和对科技不熟悉,如何取得他们的信任将是网络消费下一步要再发展的阻力之一。
他也认为,网络消费金额在总开销中的占比不高,其中原因可能是因为人们对网上的高价产品还没有足够的信任。
新加坡社科大学商学院市场营销高级讲师常李妍博士受访时指出,尽管网上消费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但活跃的主要还是几个特定领域,如预订机票酒店、试用网约车服务,以及购买服饰等。
常李妍以食品开销为例分析,小贩中心、食阁和咖啡店等的食物方便又便宜,加之交通便利,本地人普遍还是更愿意在这些地方用餐或打包,而不是叫外卖。
网上消费有利有弊 消费者应提高警惕
常李妍也提醒,虽然有些产品在网上更有价格优势,但网购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可忽视。例如,由于没有看到产品,消费者可能在收到产品后产生落差,要求退货或换货,这些都有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成本。
“另外,从心理学的角度,由于线上购物更容易、更快捷,有的人可能不知不觉中就会多买一些实际上不一定需要的产品,反而浪费了金钱。 ”
蔡耀辉则认为,人们在网购时可以更好的对比价格,做出最优选择,如能做好规划,避免冲动消费,就不会多花不必要的钱。“不过,对科技不熟悉的人也可能受到网络诈骗和钓鱼攻击,要提高警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