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12月1日)举行的渣打银行新加坡马拉松赛中,一名参赛者结束比赛后不幸身亡。这是自2002年首届由渣打银行冠名的新加坡马拉松赛事举办以来,第三次发生参赛者死亡事件。为尊重死者家属,主办方不对事故作进一步评论。
参加这类极限挑战运动时,应注意什么安全事项?《联合早报》向樟宜综合医院运动医学顾问医生李忠义、新加坡国立大学心脏中心高级顾问医生杨智榆,以及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属下新加坡武装部队心脏检查中心主任蔡翔仁教授,了解更多细节。
1. 马拉松中突发死亡的常见原因有哪些?
根据美国一项对约1100万名马拉松和半程马拉松参赛者进行的研究,发现参赛者心脏骤停的两种最常见原因是:一、遗传性肥厚型心肌病,导致血液循环受阻或引发异常的心律。二、缺血性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未能获得足够的血液供应。
35岁以上者,马拉松中突发死亡的常见原因是冠状动脉疾病。35岁以下者,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往往与先天心脏疾病相关,如心脏瓣膜、心壁或协调心脏泵血出现异常。
马拉松属于高强度体力活动,心血管系统需承受更大压力。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在做剧烈运动时,对氧气和血液流动的需求增加,心脏负荷超重,风险更高。
其他如中暑、病毒性心肌炎、心脏病发作、遗传或先天性的潜在心脏疾病,也可能是原因。
2. 马拉松比赛中突发死亡的情况在全球有多常见?
马拉松比赛时,心脏骤停非常罕见,而且没有地域之分。但在极端炎热或极度寒冷,或具挑战性的赛道或地形的马拉松,突发死亡事件的概率可能较高。
不论是业余或职业运动员,凡涉及极限体能和耐力运动,都存在同样风险。不同的是,职业运动员的生活方式和定期接受训练,较不易患冠状动脉疾病。199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每周五天、每次一小时的高强度训练,在运动时或之后心脏病发作的风险低,而惯性久坐的人,风险高出50倍。
3. 参赛者在比赛前、比赛中和比赛后应注意哪些警示症状?
比赛前,所有参赛者都应了解安全措施,如感不适,应在赛前求医。首次参赛、过去不活跃或有病史者,更应负起个人责任,赛前咨询医生或使用“活跃运动问卷调查”(Get Active Questionnaire)等,先评估自己的健康状况,能否承受剧烈运动。
赛前筛查固然可识别一些潜在的心脏疾病,如心律不齐或心脏结构异常,或评估血压、胆固醇和血糖等风险,但并非所有疾病都能检测出来,尤其是症状轻微或间歇发作的病,或是可能影响比赛时的急性疾病,如病毒感染导致发烧、中暑等。
比赛时或之后,若出现胸痛、头晕、呼吸急促或异常、心悸(心律不齐)或晕厥等症状,应立即求医。参赛者应聆听身体发出的任何信号,了解自己的局限,健康比完成目标更重要。
4. 比赛主办方采取哪些措施预防突发死亡?
比赛主办方须遵守所有大型马拉松赛事安全程序,包括每两公里提供补水、安排足够医疗设备和救护车等。
参赛者在赛前应做好充分的渐进式训练,评估身体进行剧烈运动的承受反应。比赛时,身体反应若超出正常,应停止并求助。一些能追踪个人心率或记录心电图的可穿戴智能仪器,可实时且及时检测出状况,提醒佩戴者,避免情况恶化。
5. 如果比赛中有人突然倒地,应该采取哪些应急措施?
身边若有参赛者突然倒地,应立即拨打比赛的紧急联系电话或995。接受过心肺复苏训练者,可检查伤者颈部或手腕是否有脉搏。如无脉搏,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对于心律异常者,应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一些案例,迅速进行心肺复苏和使用除颤器能够挽救生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