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科研人员找到不同肠道微生物和二型糖尿病之间的关联,计划利用中药、针灸、气功等中医手法,调节肠道微生物群,以治疗糖尿病。
卫生部卫生总司长麦锡威教授在星期天(12月8日)举行的新加坡国际中医药高层论坛上,介绍了此项由新加坡中医研究院领衔完成的科研项目,相关论文已于11月发表在总部位于瑞士的国际学术刊物《营养物》(Nutrients)上。
二型糖尿病的成因是胰岛素无法正常发挥作用,由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以高血糖为特征,约占糖尿病病患85%以上。
南洋理工大学生物科学院资深讲师赵雁博士是该项目负责人,也是新加坡中医研究院副院长的她在接受《联合早报》采访时说,肠道微生物和二型糖尿病关联的研究项目从去年8月开始,有六名科研人员参与,项目得到中医研究院专项资金支持。
“研究旨在通过找到二型糖尿病和肠道菌群的相关性,研究利用中医调控二型糖尿病的机制,用中药、针灸、气功锻炼等组合疗法为病患提供治疗方案。”
拟开展利用气功 干预血糖血脂及肠道菌群研究
赵雁向记者介绍,科研人员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查阅了几千份科技文献,并结合南大实验室成果,对糖尿病患者中的肠道微生物群失衡状况做了系统分析,并发现了与糖尿病关系最密切的微生物。
她说,尽管糖尿病的治疗方法目前以西医为主,但科研团队下来计划在所发表论文的基础上,开展一个利用气功方法干预糖尿病患者血糖、血脂及肠道菌群的研究。
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 八段锦称为“健身气功”
她解释,之前多项研究已经说明,肠道菌群紊乱是很多疾病的成因,有规律且适量的运动,能起到增加肠道蠕动、改善肠道环境等效用。“通过观察气功对糖尿病患者的影响,特别是菌群的变化,有利于用更科学的方法,推广八段锦等中医锻炼,防治糖尿病。”
八段锦是一种中国传统的健身方法,由八种肢体动作组成,包括肢体运动和气息调理,也被称为“健身气功”。
麦锡威在致辞中说:“此类国际性的科研和论文发表,对于将中医药研究和进展在全球的推广,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提升国际上对中医药的认可和理解。”
他指出,卫生部历来支持与中医产业各部门合作,将进一步促进中医专业标准的制定,让中医与西医能够并进发展。除了重视中医科研,当局还致力于保持中医行业的高标准和安全性,不断推进中西医之间的对话。
新加坡中医研究院成立于2015年,得到卫生部和中医管理委员会的支持,致力于开拓本地中医教育,提升中医临床技能,推动中医科研以及中西医学术交流。当天论坛上,研究院将首批院士荣衔授予新加坡中医研究院创始院长洪两博士、中医师公会会长赵英杰博士。
同时,中央医院原院长吴汉昇教授、卫生部传统与辅助医药部主任林诗晖教授,以及来自中国的广州中医药大学周岱翰教授和南京中医药大学汪受传教授,分获荣誉院士名衔。前中医管委会主席符喜泉荣获赞助人荣衔。
盼加强中西医交流 建立中医进入本地主流桥梁
新加坡中医研究院吴佳盛院长在受访时说,吴汉昇教授和林诗晖教授都是享有名望的西医,希望通过他们加强中西医学的交流,建起中医进入本地主流的一座桥梁。
他还说:“周岱翰教授已经向我们表示:目前治疗癌症的方法一般是先西医再中医,其实,更合理的做法是中西医并用。”
周岱翰长期致力于中医肿瘤防治,被誉为国医大师,他在受访时说,在癌症治疗上,西医擅长治疗早期病患,着眼点是切除肿瘤;而中医将癌症视为全身疾病,重视身体各个系统的变化,善于治疗晚期病患,尤其是手术以后的身体虚弱,化疗以后的贫血,以及放疗以后白红血球降低等症状。
他说:“我们已经同香港中文大学合作,开办中医肿瘤专科班;如果新加坡有这样的需求,欢迎新加坡博士生,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在广州、深圳的附属医院来实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