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可作为借镜,记忆历史人物让我们得以反思过去,引导我们未来的道路。不过,在评价历史人物时不能只着眼一些细节,而忽略了整体大局。

本地历史学者李元瑾博士星期天(12月8日)在一场纪念先贤陈嘉庚诞辰150周年的讲座上,以“从文庆地铁站到陈嘉庚地铁站:历史接轨与教育同行”为题,透过说故事的方式同与会者分享陈嘉庚与另一名先贤林文庆的事迹。

陈嘉庚是树胶大王,林文庆则被他誉为“树胶之父”,因为林文庆试种树胶,还鼓励商人种植树胶。两人相差五岁,是莫逆之交,有着密切关系。在李元瑾看来,研究陈嘉庚,不能缺了林文庆

李元瑾是南大中文系的创系主任,及中华语言文化中心的前主任。讲座由陈嘉庚基金与《联合早报》联办,以及怡和轩与陈嘉庚国际学会协办。

在讲座的提问环节,新报业媒体有限公司华文媒体集团社长李慧玲请李元瑾针对本地举办多场纪念陈嘉庚活动的意义,发表意见。

延伸阅读

李元瑾:研究陈嘉庚不能缺林文庆
李元瑾:研究陈嘉庚不能缺林文庆
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 杨荣文:国人应铭记他的贡献
纪念陈嘉庚诞辰150周年 杨荣文:国人应铭记他的贡献

李元瑾先是邀请台下陈嘉庚基金主席陈汉栋发表看法。陈汉栋表示,基金会今年办了好几场大型活动,其中一个目的是让年轻人能对陈嘉庚有多一点认识,传承他疏财办学的大爱精神,希望年轻一辈能有所领悟,齐心建设社会。

以史为鉴传承精神

李元瑾同意陈汉栋的说法,指出记忆历史人物是重要的。“我们回首来时路,历史的作用是提供前车之鉴。”

人们沿着轨迹追溯过去,能有分析好坏、明辨是非的机会,进而保留和发扬优良的精神和素质,把不好的给抛弃掉。

但人非圣贤,岂能没缺陷,特别是身处时代洪流的大转变当中。她说,当我们在评价一个人,包括历史人物在内,不能只专注于缺点,而不做全面思考,不详细论证自己的观点。

李元瑾之所以有感而发,是因为林文庆虽多方面表现杰出,但遇上了日军对新加坡的占领,被迫出面组织“华侨协会”,并筹集巨额“奉纳金”献给日军,因而尽管解救了不少华社领袖,自身却背负“汉奸”罪名。又如他献身教育,还曾出任厦门大学的校长,却因为矢志推行儒家思想,被新文化运动的陈独秀、鲁迅等严厉批判过,以致厦门大学也长期绝口不提林文庆。所幸如今已从“消失到重返”,获得了公平的评价。

200人出席讲座 共话先贤精神与文化传承

共有200人出席了讲座,其中一人是早报读者郭银娟(69岁、退休人士)。她受访时说:“如今的世界纷纷扰扰,先贤们愿意为国家人民牺牲和做出贡献的精神在这个时候显得尤其珍贵,值得我们去守护和传承。要是我们不发扬这种精神,人们的价值观可能有一天严重败坏,我们的社会就会崩塌。”

另一名与会者是来自中国的退休公务员兼教育工作者王来柱教授(66岁),他同样赞扬陈嘉庚的高尚爱国情怀及对兴办教育的执着,因此应该传承下去。他受访时说,中国大陆今年举办了许多纪念陈嘉庚150周年诞辰的大型活动,他在得知早报也举办讲座后,专程前来出席。

他表示自己退休后专注于弘扬中华文化,也希望中华文化能为解决文明冲突和重建世界秩序做出一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