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年1月起,政府将修订德士经营执照条款,正式规定业者最迟2040年底,全面采用以较清洁能源驱动的车款,推动点对点行业减少碳排放。
陆路交通管理局在最新的可持续发展报告中,公布以上计划。这份报告涵盖陆交局2023财政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公共交通、德士和私召车点对点行业、公路和电动车基础设施、活跃通勤和劳动力等方面,采取的可持续方案和未来规划。
陆路交通是我国第三大排放源(仅次于能源和工业领域),排放量在2016年达到峰值,即852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carbon dioxide equivalent)。陆交局的目标是到了2040年,削减超过一半的峰值排放量。
“二氧化碳当量”是衡量温室气体排放的单位,用来衡量各种温室气体的温室效应对气候变化的影响。
根据报告,2022年的排放量,已下降至720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当中,德士和私召车在内的轻型车占48.5%、重型车占35.6%,公交系统和道路基础设施则占15.9%。
我国计划2040年全面采用较清洁能源的车款,包括德士和巴士等平均碳排放量较高的车队。
根据2040陆路交通发展总蓝图,一辆德士的平均碳排放量,是一辆私家车的七倍多。
截至今年11月底,我国共有1万3087辆德士,包括1万1203辆混合动力德士(85.6%)和503辆电动德士(3.9%)。
德士业者承诺2030年至少半数车队完成转型
本地德士业者承诺最迟在2030年,电动化至少一半的车队。为支持这项努力,政府前年也将电动德士的法定使用年限,从八年延长至10年。
陆交局主席陈庆鏻在报告中说,陆路交通去碳化是优先事项,当局正加大力度推进车辆电动化,以及提倡公共交通、骑行和步行等更环保的出行方式。
“我们已经迈出第一步,但必须继续努力,加快步伐,为所有人实现更环保、更包容的陆路交通。”
本地公交系统涵盖约270公里长的地铁网络、6000辆公共巴士,以及超过260个巴士和铁路设施。截至2022年底,公交系统占陆路交通排放量约15%。
随着公交网络继续扩大,陆交局推出各项节能环保方案,减少碳排放。
为节约能源 公交设施引入混合冷却系统及太阳能板
今年通车的汤申—东海岸地铁线第四阶段,采用了混合冷却系统,也就是通过风扇增强空气流通,在不影响舒适度的情况下,调高冷气温度。
未来落成的地下地铁站、地铁和巴士车厂,以及装有冷气的巴士转换站,连同现有东西南北线地下地铁站,都计划安装这种冷却系统。
此外,根据试验,使用人工智能优化冷气系统,可节省约7%的能源,陆交局因此决定把人工智能,加入接下来的项目招标要求。
当局还计划在更多公交设施安装太阳能板,包括兴建中的裕廊区域线地铁站。
采用环保材料 降低温室气体排放
建造基础设施的施工期间,材料制造、运输和安装等过程中,都会产生含碳的温室气体排放。为降低这类排放,陆交局尽可能在各个项目中采用环保材料。
今年起,陆交局规定地铁跨岛线第二阶段的永久钢筋混凝土工程,须用粒化高炉矿渣(Ground Granulated Blast Furnace Slag),取代至少66%的水泥;至少一半的钢筋,得使用电弧炉生产的环保型钢铁,这些环保型钢铁中至少九成得是回收钢铁。
这些措施预计为第二阶段的每个地铁站,减少2万5000至5万公吨二氧化碳当量的隐含碳。
南北交通廊道的隧道和高架桥,以及道路维护合同,也会运用加入废弃塑料的沥青混合料,避免多达575公吨的废弃塑料被送往垃圾填埋场。
这个环保材料比传统沥青耐用多达30%,意味着使用寿命更长,也能精简道路维护工作,长期下来能节约超过15%的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