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第二大鸡蛋农场安安被泰国上市食品公司收购,农场希望未来可借助外国企业的经验和资源,加强养殖技术以提高竞争力。
这个收购程序上星期五(1月3日)完成,Betagro食品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简称Betagro新加坡)以7700万新元,收购经营安安农场的永续农业75%股份,另25%由原负责人马琼就持有。除了安安农场,永续农业旗下还有10家鸡蛋进口公司、一家鸡蛋加工厂和一家鹌鹑农场。
Betagro新加坡的母公司Betagro股份有限公司(简称Betagro公司)是泰国大型肉类生产商,创立于1967年,业务领域包括农场经营、食品加工、肉类产品分销和饲料生产等,生意遍布泰国、柬埔寨、老挝和缅甸。
永续农业2018年在香港创业板(GEM)挂牌后,陆续有外国企业上门谈合作或献议收购。
现为Betagro新加坡总裁的马琼就(57岁)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透露:“虽然最初并未考虑出售公司,但也不排斥那么做。因为新加坡市场太小,如果外国企业能带领我们更深入地发展,提升我们的竞争力和服务,何尝不可。”
他认为,鸡蛋生产是一门深奥的学问,从养鸡生蛋,到包装和销售,每个环节都会影响鸡蛋的品质。
“新加坡是小国,也不是农业国家,要聘请一个兽医来照顾鸡群都不容易,但国外大企业拥有专业管理和科研团队,并掌握精专的技术,与它们合作有利于本地农场的发展。”
永续农业经营的10家鸡蛋进口公司每天共入口七八十万颗蛋,主要货源地包括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泰国和乌克兰。
马琼就说,进口鸡蛋向来是商家的一大挑战,因为难以找到值得信赖的外国供应商,会常遇到蛋不新鲜、发臭和运输时间太长等问题,以致进口商蒙受巨大损失。
“完成收购后,原先一直出口新鲜鸡蛋到我国的Betagro公司就可以有稳定的销售渠道,进口公司则能取得有品质和固定的货源。”
为确保我国不过于依赖单一食品来源,新加坡食品局自2019年起规定,鸡蛋进口商都须制定业务持续计划,如扩充货源地,以备缓解潜在的食品供应冲击。
2006年,马琼就买下安安农场时,农场日产36万至40万颗鸡蛋;2023年农场完成扩建,目前每天的产能达80万颗蛋。至于本地另两家鸡蛋农场,周氏农业每天最多可产100万颗蛋,成春农场则是五六十万颗。根据食品局的数据,2023年,本土鸡蛋占新加坡市场供应量的大约32%。
正申请新土地 准备发展圈养蛋业务
谈到安安农场未来的发展时,马琼就说,为了提倡人道对待动物,一些大企业如酒店和快餐店,会希望购买本土生产的圈养(cage free)鸡蛋。由于安安现在的蛋鸡都是笼养,因此他们正在向食品局申请新土地,准备发展圈养蛋业务。
本地农场易主外国企业,研究食品保障课题的拉惹勒南国际研究院兼职高级研究员邓炳祥教授说:“只要仍是在本地生产,所产的蛋也都用来满足本地需求,让外国企业拥有本地食品公司不会构成太大的问题。”
他受访时说,我国拥有强有力的监管机制,外企入资本地农场不会对消费者带来负面影响。相反的,这可能是件好事,因为外企可以注资以改善农场经营、引进新技术或更高产的鸡种,从而增加鸡蛋产量,并降低生产成本。
外资入驻本地鸡蛋农场 食品局:与业者合作提升产能
安安农场近期被泰国企业收购,目前本地三家鸡蛋农场中,两家由外资入驻。新加坡食品局说,无论是本地或外资所有,食品局都会支持并与业者合作提升产能,以增加本地食品供应。
泰资Betagro食品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1月初收购经营安安农场的永续农业,以75%股份成为公司最大股东。
来自马来西亚,从事家禽养殖、肉鸡和鸡蛋供应的发来资源有限公司(Huat Lai Resources),则在2018年全面收购我国另一家鸡蛋农场周氏农业。目前,唯有成春农场仍属本地家族所有。
针对外资入驻的现象,食品局回复《联合早报》询问时说:“这些农场必须维持在本地的生产设施,并达到食品局设定的生产目标。食品局也鼓励它们制定应急方案,以应对业务中断的风险。”
食品局也说,无论是现有农场,或是来自我国或海外的新业者,它们都利用科技和创新方案,并采用高效且可行的耕作方法,来扩大在本地的生产规模,一些也投入生产价值更高的产品,以满足消费者持续变化的需求。食品局会继续支持这些农场,助它们提高产量。
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受访时说,本地农业的致命伤在于生产成本太高,包括承租土地和设施建设的费用,及人力成本都高于邻国。
他认为,资金雄厚的外国企业有能力承担风险,他们愿意投资本地农场主要是看重长远利益,例如借此打通在新加坡的销售渠道。
与日本鸡蛋生产商ISE Foods有关的ISE Foods Holdings,于2022年宣布建造本地第四个鸡蛋农场,但发展计划如今因经营者希望重新评估原计划是否可行而延误,食品局为此仍在与业者磋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