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约13年前,蔡华原(退休者)因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通过开胸手术植入以动物组织制成的人工瓣膜。去年,由于瓣膜磨损,导致它的功能逐渐下降,医生须为他更换。 

蔡华原如今已74岁,由于他年纪大且之前做过开胸手术,再次进行开胸手术有一定的风险。相比之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Implantation,简称TAVI)会是个低风险、康复速度较快的治疗方案。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医生会通过腹股沟的血管,将人工瓣膜导入病患的心脏。

然而,蔡华原的一条冠状动脉位置比一般低。新加坡国家心脏中心心内科高级顾问医生叶俊良副教授日前接受媒体访问时解释,如果为蔡华原进行标准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他体内早前植入的人工瓣膜可能在过程中阻塞这条动脉,危及生命。

经过讨论,治疗团队决定采用电切术(Electrosurgery)进行辅助,先利用电流来精准地切割瓣叶,降低动脉阻塞的风险;随后再进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通过腿部的血管,植入新的心脏瓣膜。  

延伸阅读

国家心脏中心设代谢成像中心 研究人体脂肪分布
国家心脏中心设代谢成像中心 研究人体脂肪分布
国家心脏中心推出 更针对性社援计划助病患改善生活
国家心脏中心推出 更针对性社援计划助病患改善生活

本地首例 应用电切术治疗结构性心脏病

这项手术于去年5月进行,也是本地首个成功将电切术,应用在结构性心脏病的病例。国家心脏中心于同一天,运用这项创新方法为另一名病患提供治疗,这名病患的腿部动脉太小,无法接受标准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叶俊良是其中一名参与手术的医生,他也是国家心脏中心的结构性心脏介入治疗主任。

他指出,其实约九成的患者能够接受标准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有了电切术助力,医疗团队可治疗的患者范围进一步扩大。

主动脉瓣狭窄大多因老化引起,随着本地步入老龄化社会,发病率也正在上升。叶俊良指出,据估计,约3%年龄在75岁以上和8%85岁以上的年长者,面对中度或重度主动脉瓣狭窄问题。 

蔡华原受访时说:“一路来我都未曾感觉不适,直到去年某日当我上行人天桥时,突然喘不过气,花了20分钟才重新开始继续走。那时候我就大概有了心理准备,知道自己须要接受第二次手术或相关治疗。我很幸运能够进行这次手术。” 

创新技术助力复杂冠脉治疗 降低再狭窄风险

除了电切术,国家心脏中心的另一项创新技术,是名为DynamX Bioadaptor的冠状动脉支架。它能帮助血管弧度比一般情况更复杂的病患进行治疗,大大降低动脉再狭窄的风险。 

这款支架的特定组成部分属于可生物降解材质,会在半年内溶解。溶解后,支架能够更贴合血管的自然曲线,促进血液流动和动脉活动。

至今,国家心脏中心已有约100名患者采用这款支架。

国家心脏中心于第34届的Singapore LIVE心脏介入研讨会上,分享上述两项心脏介入技术。研讨会从1月16日至18日在来福士城会展中心举行,约1250多名国内外的心血管专科医生、研究人员及代表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