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能力建立一个坚实的集体意识,而不是从个体出发;同时允许甚至鼓励人们展现和分享多元观点,并且建构共同愿景。这为新加坡的蓬勃发展提供了空间,也是我国持续成功的关键。
文化、社区及青年部长兼律政部第二部长唐振辉星期一(1月20日)在新加坡透视论坛参与对话环节时指出,我国多元文化和多元种族的社会结构常常受到赞誉,但地缘政治变化、本土主义抬头、本地人口结构变化,以及科技引发的回音室效应等国内外因素,正在形成新的分裂势力,这些势力可能以新的方式分化我国社会。
至于我国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唐振辉强调,必须保留和维护建国60年以来行之有效的做法,当中包括通过我国的结构、生活方式、政策、体制和法律。“我们绝对不能在改变的过程中,不分好坏,糟华齐扔。”
唐振辉在这场由新加坡政策研究所主办的论坛上,阐述新加坡维持社会凝聚力的方针时指出,我国必须为多元文化茁壮发展创造空间,同时也要建立起“我们优先”(We First)的坚实集体意识。
2017年,时任总理李显龙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开幕式上指出:“我们的目标是融合,而不是同化。新加坡的任何种族或文化都不会被迫向其他文化或身份认同趋同,更不用说向大多数人趋同。”
唐振辉引述这番言论,说明新加坡的做法是在建构集体意识的同时,也给予人们空间保留各自的信仰和文化。
他以“罗惹”(Rojak)形容本地社会,把所有人汇集起来,形成一个特殊的身份。“就像罗惹一样,个别的材料味道、口感都不同,但由一个特制酱料把材料掺杂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时,比个体的总和更加强大。”
唐振辉呼吁举国持续努力打造社会凝聚力,由政府推动、组织和召集,但也必须有不同种族社群和信仰的领导人参与。
“这必须由社会各阶层集体领导,单靠政府无法实现。”
须强化共同价值观 多元文化定义也须与时俱进
这意味着我国必须强化共同的价值观和原则,包括致力于维护多元文化,以及确保种族与宗教和谐,对于多元文化的定义也必须随时代变迁作出调整。
唐振辉解释:“我们以往认为多元文化就是包容不同种族、信仰和语言。但今天我们可能需要从包容其他更广泛断层线的角度来思考它。”
目前,种族、宗教、社会经济地位、年龄、性取向以及其他各种意识形态差异,都形成威胁全球社区凝聚力的不同断层线。新加坡必须找到方法来应对这些挑战,并作为一个社会集体迎头解决它们。
我国近年来允许公共医疗领域的回教护士戴头巾,并且废除刑事法典第377A节条文,说明我国做好与时俱进的准备,在一些必要的议题上作出改变。
唐振辉指出,政府不是轻易作出这些改变,这是与不同群体与利益相关方,全面、谨慎和仔细咨询后的结果,由此了解我国社会多年来价值观的变迁。“这个周全、咨询式、循序渐进的做法是这个政府处理重大政策调整的方式,尤其是那些会影响社会凝聚力的调整。”
唐振辉也说:“我们不一定每一次都能为所有人找到共识,但我国的目标,必须是促进更深入的相互理解、相互接受,以及调解出一个大部分人都能认同的立场。这有助于确保任何改变,能强化而不是分化我们的社会结构。”